近日,洛报融媒记者刚走进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吱吱啦啦的响声传来,转过弯,眼前就出现跳跃的焊花——部件事业部51岁高级电焊技师张景身穿工作服,一手持焊枪,一手持防护罩,和工人们一起在闪亮的弧光中忙碌着。
近日,洛报融媒记者刚走进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吱吱啦啦的响声传来,转过弯,眼前就出现跳跃的焊花——部件事业部51岁高级电焊技师张景身穿工作服,一手持焊枪,一手持防护罩,和工人们一起在闪亮的弧光中忙碌着。
从一名普通电焊工成长为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资深技能专家,30多年来,张景手中的焊枪见证了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和谐号”动车组的中国机车发展史。
“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只要手持焊枪,我脑子里想的就一件事,把活焊好。”张景说,自己是“机二代”,对机车有感情。
电焊是个辛苦活,张景成长为电焊高手的背后,不知浸湿了多少次工作服、烧穿了多少副防护手套。一个焊面的焊接工作不能间断,为了不影响焊接质量,就算被焊花烫到,他也会咬牙坚持到整个焊接工作完成后再去处理伤口。
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是以机车检修为主的企业,多年来,张景带领团队刻苦钻研焊接技术,实现了公司产品的转型升级。
检修和谐号机车之初,公司没有任何先例和经验,张景在检修铸铝齿轮罩中发现螺纹孔失效和铸造缺陷引起的裂纹,如果更换部件的话,采购周期相当长,将增加检修成本,延长检修时间。张景带领团队加班加点、攻坚克难,最终采用合理的焊接工艺方法,成功解决铸铝件焊接难及变形问题,先后完成20多件,为公司节约成本100余万元。
如今,张景是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难得的技能型、知识型、创新型、专家型员工。“琢磨施工中的问题、难题,是张景的乐趣,再难都不怕。”部件事业部党委书记韩红军评价,他焊过多少焊缝,就考虑过多少问题。
前不久,在洛阳地铁工程车项目中,张景团队承担20米长的车体底架焊接任务。其中,大梁的拼接焊缝决定了产品的质量。过去,工字钢焊接往往是从内向外打坡口,焊接之后产生一道接缝,容易造成焊接缺陷,为了破解这一问题,张景创新工艺,从外向内打坡口,只需一道焊缝过去,大大减少焊接缺陷,提高产品质量。
作为创新型技能人才,张景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立身之本,几年来共提报创意改善30余项,创造9项先进操作法在企业推广应用,编制10多项作业指导书,申报授权国家专利7项。
2013年,“张景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这里成为张景的第二“战场”。为使新入职员工更快掌握各种产品焊接工艺知识,提升他们在工作当中的业务能力,劳模工作室担负起了培训任务。作为培训的主要负责人,他认真编制教学内容和课时计划,多年来培训员工400多人次,大幅提升了一线员工的技术水平,为“大国工匠”储备了新生力量。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换人成为很多制造业企业实现升级的路径。“这些年我们公司也陆续引进了一些焊接机器人,但以我30多年的焊接经历来看,关键工序、关键领域、关键部件的焊接还是离不开技能型人才。”张景说,大工匠就要解决大难题,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技能成才的理念和初心。(洛报融媒记者 李冰 通讯员 孙雪芹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