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沟域经济为抓手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特征,顺应黄河流域治水兴水规律,顺应发展富民乡村产业趋势,是洛阳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的创新之举,并且已经在河洛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以沟域经济为抓手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特征,顺应黄河流域治水兴水规律,顺应发展富民乡村产业趋势,是洛阳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的创新之举,并且已经在河洛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日前,我市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发展沟域经济为抓手,着力做好产业、特色、生态、融合文章,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规模经营适度、产业链条完整、利益联结紧密、品牌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加力产业发展 壮龙头增效益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一场深刻变革。《意见》明确,以实现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市场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六高”为着力点,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一产增加值达360亿元。
推进粮食安全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快推进小浪底南岸灌区等水利工程建设,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40亿斤以上。
推进高效种养业发展。坚持布局区域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林果、杂粮、瓜菜、草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六大特色产业,加快富硒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生猪年存栏恢复并稳定在145万头以上。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使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到2025年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50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75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50家。
推进产业集聚增效。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更多“初”字号、“原”字号农产品变成“深”字号农产品。到2025年培育3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
加力特色引领 育产业树品牌
当前,农业正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特色成为农业最大的竞争力。《意见》提出,要推进沟域经济提质,推进“一县一业”,推进品牌强农,以特色引领育产业树品牌。
“十三五”期间,沟域经济理念植根河洛大地,展现出蓬勃生命力。《意见》提出,把发展沟域经济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攻方向。到2025年打造市级示范带100条,使之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县域经济本质上是特色经济。在农业发展方面,各县(市)区要围绕“一县一业”,选择1个至2个主导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产业基地,打造一批产业化、专业化水平较高,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农户广泛参与的“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品牌的力量将更加彰显。未来,我市将大力培育“洛阳源耕”市级农产品公用品牌,加强县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打好洛阳富硒牌、有机牌、生态牌、山水牌和文化牌。
加力生态改善 重保护强治理
绿色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意见》明确了水生态保护、国土绿化提速提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发展等四个方面重点任务,加快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水生态保护方面,全面推进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兴水治水行动,促进全市域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和持续提升。到2025年全市域干支流水质优良比例超过95%。
在国土绿化提速提质方面,坚持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协力植绿,提高森林覆盖率。到2025年,实现村庄绿化全覆盖。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引领,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回收实现所有村庄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在7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名的美丽宜居村庄。
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实施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行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超过97%。
加力融合发展 强链条增动能
当前,农村发展正由传统种养业为主转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对此,我市将强化融合发展理念,最大限度挖掘和释放全产业链价值。
农产品既要产得出,更要卖得好。按照《意见》,我市将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创建。同时,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力推动农业“走出去”,支持“三品一标”产品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展会。到2025年打造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乡镇45个、淘宝村100个,打造10个骨干、区域性仓储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建设一批乡级、村级田头冷链设施。
田园维系着乡愁。我市将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创新“生态农业体验+河洛文化传承+河洛美景观赏+民俗节庆+乡村民宿”模式,到2025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带动约6万农户就业增收。
此外,我市将坚持科技兴农,推动数字科技引领,全面提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现代装备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为农业发展注入科技新动能。(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金涛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