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天空纯净而湛蓝。烟波浩渺的黄河小浪底库区上游,岸线弯弯,满目翠色。孟津县小浪底镇下梭椤沟村就掩藏其间,偏远而宁谧。
秋高气爽,天空纯净而湛蓝。烟波浩渺的黄河小浪底库区上游,岸线弯弯,满目翠色。孟津县小浪底镇下梭椤沟村就掩藏其间,偏远而宁谧。
未进其村,先闻其香。行进在蜿蜒小路上,山里吹来惬意的凉风,阵阵艾草清香也扑面而来。这种味道好似茶香,又夹着丝丝的中药味,沁人心脾。
现在,正值艾草第二茬采收的季节,常能碰上在山里割艾的老乡。年过花甲的王留军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他没想到,过去除不尽的乡间野草,竟成了乡亲们竞相种植的“金枝玉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梭椤沟却是守着黄河吃不到黄河水。这里的山多石少土,过于瘠薄,长不了大树,更长不好庄稼。时至今日,透过黄河岸边一排排废弃的土窑洞,便不难想到他们曾经的困顿和贫苦。
要脱贫,还要致富,如何在下梭椤沟的“一亩三分地”里刨金掘银?村里是作了一番争论的。村党支部书记申宝献坦言,调结构是产业发展唯一的出路,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调什么、怎么调久议不决。
孟津的都市农业起步早,种草莓、种蔬菜、种林果不乏成功案例。然而,有关的提议每每提出,便很快被乡亲们否定了。所有人都清楚,山高路颠就意味着果子种得出来不一定运得出去,也不敢保证能卖上好价钱。
2016年秋,一个偶然机会,申宝献接触到艾草产业。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能中!首先,与种庄稼比,艾草耐瘠薄,再旱也有收成;其次,与种林果比,艾草耐储存,而且越陈越值钱;再次,艾草好管理,省工不费事。
看准了就干!申宝献很快便带着村“两委”干部赶赴南阳、湖北等地考察,越看心气越高、干劲越大。不承想,回到家,群众迎面就是“一盆凉水”:地虽薄,那也是产口粮的命根子。种艾就是种草,卖不出去,都跟着喝西北风?
“走新路难免遇荆棘。”申宝献说。当年,村“两委”筹集资金先期流转200多亩山坡地搞试验。次年端午,头茬艾草喜迎丰收,外地商贩“不请自来”。“一亩地一茬就能卖2000元,即便收入可观,也没舍得卖。”当时,申宝献心里还下了一盘“大棋”——要把艾草储存起来发展深加工产业。
艾草带来的高效益,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在扶贫政策支持下,经短短3年多时间,以下梭椤沟为中心,辐射周边7个山村,小浪底镇已经形成规模达3000亩的艾草种植基地。
不仅如此,今年3月,下梭椤沟和周边4个村联建的艾草加工车间建成投产,并相继推出艾绒、艾灸、艾枕及保健洗护用品等,产销两旺。“一连5个多月都是开足马力生产,既助力了抗击疫情,又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申宝献挑起眉毛,露出自豪之情。
如今,在黄河岸边的沟沟峁峁之上,漫山遍野的艾草迎风而立,改善了黄河边的生态,山乡群众也借此闯出了脱贫路。乡亲们都说,野艾草也有春天……(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郑占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