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5名同志在会上作了宣讲报告,分别围绕焦裕禄、陈俊武、叶鹏、马海明、张素丽的先进事迹,讲述了生动感人的初心故事。为了贯彻会议精神,大力宣传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促进全市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洛阳日报今日全文刊发这些宣讲报告,敬请关注。
编者按
9月12日,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5名同志在会上作了宣讲报告,分别围绕焦裕禄、陈俊武、叶鹏、马海明、张素丽的先进事迹,讲述了生动感人的初心故事。为了贯彻会议精神,大力宣传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促进全市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洛阳日报今日全文刊发这些宣讲报告,敬请关注。
焦裕禄在原洛矿办公大楼前(资料图片)
大力弘扬“三股劲” 践行初心与使命
我叫王钧玄,是中信重工焦裕禄事迹展览馆工作人员,我宣讲的题目是《大力弘扬“三股劲”践行初心与使命》。
1953年6月,党组织派焦裕禄同志到洛阳矿山机器厂(现中信重工)参加工业建设,直到1962年调往尉氏、兰考工作。其间他在洛矿整整工作、生活了9年。9年的锻炼、9年的成长,在洛阳这片热土上,焦裕禄始终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理想信念,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展现了“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塑造了一个优秀党员干部的形象,形成了宝贵的“焦裕禄精神”。
一、亲民爱民彰显对群众的那股亲劲
1953年6月,31岁的焦裕禄同志受党组织委派,来到洛阳参加洛矿的筹建工作,当时的工地还是一片荒芜的涧河滩。焦裕禄一报到就要干活,主动请战到任务最艰巨的岗位上,担任修筑临时公路的指挥部总指挥。修路指挥部设在一个仅有5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好几百名民工和干部一下子集中在小村里,临时搭的工棚挤不下。焦裕禄便提出:把工棚让给工人,干部睡露天。随后,他带头睡在露天野地里,还风趣地说:“天下到哪里找这样大的房、这样大的床!”焦裕禄日夜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奔波在工地,有脏活重活冲在前,常常是一身热汗、一身泥水、一脸尘土,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叫他焦科长,而亲切地称他“老焦”。
老工人窦月发的爱人要生小孩,可他仍忙着在车间搞试车,家里炉火还没来得及生。晚上下班刚进家门,窦月发爱人便告诉他,焦主任派人给家里送了一大堆木柴。厂里分房,焦裕禄首先想到的是外地来的新职工,自己全家7口人挤在13平方米的宿舍里,让出了50平方米的新房,还再三叮嘱:“千万别说是分给我的,就说这是安排给咱们厂新职工的,是组织的关怀。”“这份情是记在党的账上,记在洛矿的账上,与我焦裕禄无关。”
二、艰苦奋斗彰显干事业的那股拼劲
1958年1月,当时已是洛矿一金工车间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的焦裕禄,接到了试制2.5米双筒卷扬机向“五一”献礼的任务。当时,车间设备不足、人员不齐、毫无经验,在焦裕禄带领下,干部职工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一千多道工序一道一道地过。那段日子,焦裕禄白天黑夜泡在车间,饿了就啃口干馍,困了就裹着沾满机油的大衣在长条凳上躺一会儿。最终,他们用3个多月时间提前完成了试制任务,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设备领域的一项空白。这台卷扬机的设计使用年限是20年,但在义马观音堂煤矿,它连续平稳运转了49年。
人都不是铁打的,都是凡身肉体,焦裕禄同志在洛矿工作时就患上了严重肝病。1961年8月30日,洛矿厂党委给焦裕禄同志下达了病休通知。病休期间,焦裕禄同志先后在洛矿职工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了短期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三、迎难而上彰显抓工作的那股韧劲
1957年,洛矿一金工车间,9米铣床、8米龙门刨、6米立车、5米滚齿机等大型设备,需要空中行车起吊。此刻,装配跨起重60吨的大行车正急着进车间。苏联专家亲自制订运输方案,但在执行中遇到了困难。焦裕禄组织召开工作骨干及懂行人员的座谈会,集思广益。大家认为,苏联专家的意见行不通。因为要把笨重的大行车一夜之间运进去,露天的大吊车使不上劲,厂房及大门已建成又不能拆。最后决定,绕道到车间露天跨的铁路专用线,采用千斤顶升高、轨道平车两头抬、进入室内再换木杠滚筒手工作业的办法。焦裕禄和大伙儿从下午开始奋战,次日凌晨,他们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任务告捷后,焦裕禄兴奋地说:“不虚心当学生、向明白人请教是不行的。”
在洛矿全面投产第一次生产誓师会上,焦裕禄代表一金工车间作了发言,总结了车间技术人员“三好”“四快”的做法。“三好”就是:准备工作质量好、理论结合实际好、联系群众好。“四快”就是:准备进度快、解决问题快、工具供应快、帮助实现合理化建议快。直到今天,“三好四快”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仍然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
1962年6月,根据党组织安排,焦裕禄离开工作、生活了9年的洛矿,到尉氏县工作,在尉氏县工作了半年又奔赴兰考县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焦裕禄精神孕育形成在洛矿,弘扬光大在兰考。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正是在洛阳工作的这9年,孕育形成了焦裕禄精神,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焦裕禄在兰考大地上带领群众治风沙、除盐碱、排内涝,一举扭转了兰考的工作局面,树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焦裕禄精神这座丰碑,将永远耸立在党和人民的心中。
(宣讲人:中信重工焦裕禄事迹展览馆讲解员 王钧玄)
叶鹏(资料图片)
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终身从教。1957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来洛阳孟津县工作。我从小学一年级教起,教完小学六年教初中,教完初中教高中,同时,参与孟津县师资辅导培训。1978年,调洛阳师专任教,从大学专科到本科,并为清华美院、复旦中文系、河大中文系主持博士生论文答辩。教育界友爱地称我为“完整的教师”。我深知:完整不是完善,更不是完美,而是我独特的经历,使我有缘参与了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热爱教育事业,竭尽心力,研究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学的实践过程。
立德树人,教育学生爱国爱校爱人自爱,把“人”字写端正。1983年,我担任洛阳师专校长后,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提出校训:“敬业奉献,为人师表。”敬业,从业忠诚不渝,工作勤勉毋懈,是对教师工作的神圣感和责任心;奉献,热爱教育对象,无私无我,是师德的核心。为人师表,言教身教并举,经师人师同求。我校坚持每日清晨升国旗。学生面对百尺竿头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领略祖国百年的苦难和奋斗。在这五星红旗上,有谭嗣同刀光中的诗句、李大钊绞架下的沉思、刘胡兰铡刀前的口号、董存瑞爆破声中的呐喊。洛阳师专的清晨,展示世界上最崇高的感情。
我提出课堂教学,除传授知识外,教师要为学生指出正确的思维方向,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为学生掌握的知识理出线索,摆开矛盾,挑起疑点,留下空白。教师要让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发生在教师讲课的句号之后。
洛阳师专办学的理念和成就取得了出色的成绩:1988年,被国家教委表彰为全国优秀师专;1994年,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奖颁布,我校获奖等级和人数均处全国领先地位。我作为一等奖获得者,代表1000名获奖教师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上致辞,我呼吁社会崇敬三尺讲台,现代文明从三尺讲台前出发,引起了热烈的赞同。
早年间,我为学习教学、研究,闻书声止步,遇学校投宿,差不多走遍了孟津县100多所学校,我编写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辅导书,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等四部教材,并出版教育研究论文集《教育散论》。
教学之余,我为洛阳各界举办多次文化讲座,并为《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开设了30年的专栏,发表了3000多篇文章。我先后出版文学评论和散文集22部,其中《灵台叩问录》等10部专著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同时,为维护洛阳文化传统的尊严和洛阳文化事业的繁荣,我也曾努力工作,倡导龙门荒凉化、丽景门错字的改正、天子驾六的原址展示、三彩艺术的审美发展、牡丹瓷的工艺创新。以上工作,是我在年迈体衰、百病缠身情况下完成的,我1996年装心脏起搏器,1999年装冠脉支架,住院28次,其中5次脑梗、1次心梗。我曾自嘲:“检点五脏与六腑,无病唯独是良心。”正如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在任何境况下,都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和繁荣不懈奋斗。
回想初心,令人感慨万端。我的故乡,是一座美丽的海岛玉环。解放前夕,我县师范学校的大批学生投奔浙南游击纵队,迎来了解放。我姐姐也是游击队队员,我得以亲近地下党。我曾为地下党组织传送情报信息,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17岁时,出席了玉环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我敬佩他们为人民谋幸福、无畏献身的精神。回忆他们的教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更为迎接中国梦的实现欢声歌唱。
(宣讲人:原洛阳师专校长 叶鹏)
陈俊武院士(资料图片)
70年至诚报国书写初心使命
我叫薛重五,来自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我宣讲的题目是《70年至诚报国书写初心使命》。
他,被誉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曾开创炼油工业的多项“共和国第一”。
他,曾两度进入煤制油领域,耄耋之年又指导攻克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演绎了一位老兵新的传奇。
他,潜心石油替代能源战略研究,在国家新建煤制油、煤化工项目建设中担负着技术把关重任。
他,就是有着63年党龄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92岁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俊武。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到: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作为工作同事,我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了解陈俊武院士,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参加工作至今,陈俊武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祖国奉献了整整70年。按照60岁退休,陈俊武比很多同志多工作了30年,可92岁的陈俊武语气依然坚定:“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许国、一生献身科学的准备了。”
以身许党、科技报国是陈俊武矢志不移的初心
1944年,年仅17岁的陈俊武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当时的中国,石油工业落后,处处受制于人。
“让国家石油工业强大起来,就是我的初心。”1949年12月,陈俊武大学毕业找工作,眼里只有“石油”。在东北抚顺最艰苦的石油炼化岗位,他成为人造石油厂的一名技术员。
当时技术资料匮乏、生产条件简陋,为了尽快让工厂恢复生产,他一头扎进车间进行技术革新,弄不清的问题就向专家请教,向工人师傅学习,经常忘了晨昏暮晓,衣服上经常油渍斑斑……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23岁的陈俊武却依然选择坚守。1951年7月,全厂修复完成,恢复生产。此后不断的革新、不断的成功,使陈俊武在青年科技人员中脱颖而出。1956年,陈俊武担任石油部新成立的抚顺设计院工艺室副主任,也是在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勇于超越、开拓创新,是陈俊武毕生践行的使命担当
1959年,我国发现大庆油田,但当时国内炼油技术落后,急需独立自主研发炼油新技术。
1961年冬,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一切从零开始,陈俊武带领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其间,他受国家科委选派赴古巴考察学习原油炼制技术时,“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再次面对战争的考验。但他并不害怕,仍然没日没夜搜集资料,当他1963年2月结束考察回国时,行李中没有一件“洋货”,带回的只有密密麻麻记满了学习心得的20多个笔记本。
1965年5月5日,由我国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抚顺石油二厂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投产成功,催开了我国炼油工业新技术的“第一朵金花”。成功推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向前跨越了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随着“第一朵金花”的绽放,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快车道。在陈俊武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动下,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一片荒芜到满园锦绣。
目前我国近70%的汽油、30%的柴油都是用催化裂化工艺生产出来的,这一技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9年年底,根据当时国家战略需要,陈俊武又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到洛阳,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20世纪90年代,耄耋之年的他指导完成了甲醇制烯烃技术工程放大及工业化推广应用,为我国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这项技术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70年漫长的工作生涯中,正是这种强烈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让陈俊武一次次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工作中去。
精细严谨、精益求精,是陈俊武恪守始终的科学精神
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俊武带队经过缜密和精确的计算,成功研发了新型的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1982年,凝聚着他和团队心血的兰州炼油厂装置顺利建成投产,当年就收回4000多万元的投资。这项技术曾获全国优秀设计金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把我国炼油技术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91年,陈俊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科院院士)。虽然已年过花甲,但他考虑的不是该如何享受退休生活,而是自己还能为推动中国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做些什么。
1990年,陈院士开始编纂《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自1995年出版发行以来,20年间出版再版3次,全书共1606页252万字,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鸿篇巨著。1992年至2000年,他组织了三期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并亲自为研修班学员授课,为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工程专家。
翻阅陈俊武的论著,每一项数据都渗透着他精细严谨、创新担当的求实作风;字里行间,呕心沥血,闪耀着一位石化科学家大写的责任和使命!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陈俊武积极践行的人生准则
事业上,陈俊武一生都在追求卓越;生活中,他却谦虚低调,极力保持平凡。
走上领导岗位后,陈俊武谢绝了配秘书、坐专车的待遇,坚持步行上班近20年。无论在抚顺还是在洛阳工作期间,他多次把自己的奖金捐出。
2010年,年逾八旬的陈俊武牵头在郑州大学建立了院士工作站,6年间,陈俊武坚持每月到校授课,吃住行费用自行承担。2016年,陈俊武将教学应得的20万元全部捐献,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子。捐赠活动后,陈俊武谢绝了师生的款待请求,仅愉快地接受了一束鲜花。他说,他要把花送给卧病在床的老伴儿……
他常说:“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暗淡;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他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看得最重,却把荣誉和名利看得很淡;他把工作做到了极致,却把生活过得极其朴素简单。
以身许国,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砥砺前行。爱党报国70年,92岁高龄的陈俊武院士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不负此生的担当精神,更体现了一名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
(宣讲人: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群众工作部干事 薛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