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位于定鼎路的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办公室,今年77岁的王子厚见到来访的记者,头一句就是“闺女,你来啦”,一句亲切的话语,拉近了距离,也开启了难忘的回忆……
王子厚向记者讲述难忘的回忆
他有很多头衔: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洛阳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洛阳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对晚辈谆谆教诲,让人如沐春风。接受记者采访时,当谈到一生挚爱的新闻事业,谈到当年创办《洛阳晚报》的过程时,他仍然会激动得站起来……
日前,在位于定鼎路的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办公室,今年77岁的王子厚见到来访的记者,头一句就是“闺女,你来啦”,一句亲切的话语,拉近了距离,也开启了难忘的回忆……
结缘 从省城到家乡,他在任期干了“三件事”
“1988年,我从河南省广播电视厅调到洛阳日报社任总编辑。”在王子厚曾经写过的一篇《创办〈洛阳晚报〉的前前后后》的文章里,开头这样写道。
短短一句话,交代了他当年来到洛阳日报社的背景。其实,这句话背后有着曲折的故事。
王子厚是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村人,毕业于洛阳师范学校的他当过教师,后来先后任临汝县、洛阳地委宣传部新闻专干。1983年,他调入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先后任洛阳记者站站长、采通处处长。
1988年,河南省广播电视厅党组将拟任他为副厅长的报告呈送到省委组织部。就在这个当口,洛阳日报社时任总编辑年届退休,洛阳市委常委会讨论认为王子厚为最佳接替人选,但当时他在省里工作,市委领导找他面谈,动员他到洛阳日报社任职。
为了便于照顾老家年迈的双亲,他欣然应允。洛阳市委与省广电厅协商调人,省广电厅却不同意放人。从1988年8月到10月,经过反复交涉,王子厚本人也多次找厅领导要求回洛,方获通过。当年11月17日,王子厚到洛阳日报社任总编辑。
在那个年代,改革的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子厚说,他到报社主持工作共13年,直到2001年退休,干了三件事:一是为报社制订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规划,并按照这个规划脚踏实地地实施下去;二是在报社内部,努力营造一个干事创业的小气候;三是为报社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简单三句话,背后却是洛报人的艰苦奋斗和一个单位在时代大潮下的蝶变。
肇始 顺应时代发展,报社要办一份晚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各行各业都加快了改革发展的步伐。
在河南报界,《河南日报》《郑州晚报》等纷纷扩版,在这种形势下,《洛阳日报》要不要扩版,成为摆在报社面前的一个问题。
“我的建议是日报不扩版,再创办一份晚报。”王子厚说,扩版后报纸要涨价,发行量会减少,相比之下,不如办一份新报。
报社领导班子一致同意。意向定了,但办晚报大家都没有经验。当时,正好天津《今晚报》的总编辑陈礼章来到洛阳,这位有丰富经验的老报人,向王子厚讲了晚报版面的设置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并建议他到山东考察,那里已经有一些地市的报社创办了晚报。
王子厚说,1993年8月,他带着报社4个人,历时12天,去了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5个城市的报社,学习地方党报创办晚报的经验。
回来后,大家心里对如何创办晚报有了底,“博采天下事,飞入百姓家”成为晚报最早的办报宗旨,订户以个人自费订阅为主,主要面向市民家庭。经市委同意后,报社向省里打了关于创办《洛阳晚报》的申请报告,很快得到批准。
准备 从考察学习到招聘人才,一切都是高起点
在创办《洛阳晚报》的过程中,有许多开创性的新举措,有些举措延续至今。
王子厚说,我们要高起点办好这份晚报,人才是关键。
人从哪里来?
报社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从日报选派8名业务骨干,兵分两路,一路到北方的《北京晚报》《今晚报》学习,另一路到南方的《无锡晚报》《姑苏晚报》《钱江晚报》《扬子晚报》学习;二是面向社会选拔人才,1993年9月,《洛阳日报》连续多天刊发招聘启事,计划招16人,实际报名360余人。
提起这次招聘,王子厚笑着说,后来有人反映“报社招人比高考还严”。这次考试从命题,到监考、阅卷、面试、体检、考查、录取等所有环节都非常严格。最后,录用的这批人员很快就适应了工作,成为报社的业务骨干。
从那时起,报社树立了“逢进必考”的规矩。不讲人情、不走后门,为报社发展挑选最适合的人才。
领先 告别“铅与火”“纸与笔”,走在全国前列
王子厚说,人有了,技术设备也很重要。
报纸历来是铅字印刷,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新华社当晚突然播发了重要稿件,好不容易拼好的版面要重做,这时已经下了夜班的工人们又得被召集来重新拣字排版,经常要忙到天亮。铅与火的时代,印刷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工作环境差。
1989年,北大的王选教授发明的汉字电子激光照排系统刚刚面世。在当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报社毅然投资30余万元引进该系统,成为该系统全国首批地市报用户。
“这让我们的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王子厚说,用上汉字电子激光照排系统后,工人们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改善了环境。
1993年,王选教授又发明了报纸编采系统的新技术。王子厚决定,让即将面世的《洛阳晚报》用上最新的编采系统。于是,《洛阳晚报》和《深圳晚报》一起,成为全国两家最早使用这种当时最先进编采系统的媒体,也成为最先告别纸与笔的媒体。
1994年4月,北大方正集团在洛阳举办现场会,邀请全国各地数十家报社的总编辑来洛阳日报社参观学习这种最新的技术,王选教授亲临现场并在会上作了报告。之后,全国大多数媒体都用上了这种系统。
创新 大刀阔斧推进改革,迸发干事创业活力
王子厚说,事情是要由人来干的。选好人很重要,用好人同样重要。这就需要在单位内部营造人尽其才、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报社就以创办晚报为契机,经市委批准,在全省新闻单位首家实施了大刀阔斧的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这在全市事业单位中也是首例。
改革内容可概括为:各部门人员定责、定编、定岗、定员;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副职与其他人员双向选择。报社所有岗位根据重要性、责任大小、工作环境、难易程度等分为九级,每级定不同的系数进行绩效考核。
这种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制度让报社面貌焕然一新,人人迸发出干事创业的活力。
天时、地利、人和完全具备。1993年年底,《洛阳晚报》试印了几期,免费发放,每期报纸一和市民见面,立刻就被抢光了。1994年,晚报创刊的第一年发行量就达6万份,可谓一炮打响。
2000年,省新闻出版局对全省87份报纸进行综合质量评审,并评选首届河南省“十佳报纸”,《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双双入选“十佳”,这是全省唯一一家报社两份报纸入选。
从1994年1月1日《洛阳晚报》创刊至今,这份风华正茂的报纸正步入新的年华,如今已经成为洛阳乃至豫西市场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品牌价值最高、影响力最强的第一都市报。
作为从晚报创办到一步步看着它成长起来的老总编,王子厚在社庆70周年之际,寄语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希望大家都能有“四气”:正气、才气、灵气和朝气。他也用16个字作为期望与祝福送给工作了13年的单位:发扬传统、不忘初心、开创新局、继续前进!(洛阳晚报记者 李砺瑾/文 杜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