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到偃师市、伊滨区、老城区、洛阳师范学院实地调研,赴福建泉州、龙岩考察学习,并召开调研座谈会,围绕推动客家文化传承创新提出了建议。调研组认为,洛阳作为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传承弘扬客家文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宣传不广、影响不大、利用不好等问题。
近期,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到偃师市、伊滨区、老城区、洛阳师范学院实地调研,赴福建泉州、龙岩考察学习,并召开调研座谈会,围绕推动客家文化传承创新提出了建议。调研组认为,洛阳作为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传承弘扬客家文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宣传不广、影响不大、利用不好等问题。我市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编制一个规划。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市客家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研究编制《洛阳市客家文化资源保护发展规划》,对全市客家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提出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推进机制,形成顶层设计。要着重找准洛阳定位,挖掘文化优势,打造洛阳“客家祖地”品牌,吸引更多客家人到洛阳寻根谒祖,促进我市开放型经济大发展。
建设一个园区。建议规划建设由客家文化博物馆、客家寻根问祖园、客家文化研究院等组成的洛阳客家文化园。
●客家文化博物馆。建议提炼一批客家人南迁标志性符号,参照当时历史背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设计文物复制品在馆内展列,附以文字介绍、图片描绘、影视表现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再现河洛地区中原汉人南迁前的日常生活,迁徙背景、画面、路线,迁徙后的艰苦奋斗历程,增强归属感。
●客家寻根问祖园。吸引发源于河洛地区的大姓、望族,在园内开设姓氏宗祠,建设河洛姓氏先祖名人雕像文化长廊,由客家人在园内树碑、植树,使客家人后代可以直接感受寻根问祖情怀。
●客家文化研究院。依托驻洛高校专家学者,吸收社会各界研究人员,成立中国洛阳客家文化研究院,设置研究专题,深入研究客家文化精神内涵及其与河洛文化的关系,挖掘一批姓氏根源,推出研究成果,为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传承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打造一个品牌。建议我市通过策划系列性客家文化活动,打造“客家祖地”品牌。举办姓氏文化节,根据挖掘出的姓氏根源举办姓氏文化节,举办姓氏文化讲座,开展姓氏联谊、纪念、祭祖活动,组织策划姓氏源流图片展、书法展,制作中国·洛阳“姓氏文化旅游节”活动纪念邮册等。开展客家寻根问祖活动,建议与民间信仰纪念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活动进一步拉近全球客家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吸引更多的港澳台及海外客家人到洛阳寻根旅游,拓展境内外旅游客源市场,为全世界客家人铺筑一条回归老家的精神之路。开展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泉州至今仍有“洛阳江”“洛阳桥”“洛阳镇”,但泉州和洛阳民间互动交流较少。建议开通洛阳至泉州航班,把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紧密连接起来,建立友好关系,借“一带一路”东风把洛阳“客家祖地”品牌叫响。加强洛阳与闽粤赣等客家人集中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谋划一批项目。建议加强对偃师客家人南迁纪念碑的修葺工作,对汉魏洛阳故城、古公式辕关、大谷关、伊阙关进行详细考察,选择适当位置,设立客家人南迁纪念设施,如纪念广场、大型群雕或纪念馆、陈列馆。进一步改善文化遗迹周边环境,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原貌,使文化资源呈现整体性、统一性和专业性。活化客家历史,结合客家人南迁背景,充分挖掘历史故事,利用绘画、雕刻艺术等形象展示出客家人南迁历史,丰富文物内容,使文物“活起来”。
强化宣传推介。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加强宣传推介,让更多客家人认识与洛阳的关系,了解客家文化及其与河洛文化的关系,讲好、传播好、运用好洛阳故事,增强全球客家人对洛阳“根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承弘扬客家文化,展示“根文化”魅力,提升洛阳文化感召力,叫响洛阳“客家祖地”文化名片,是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加快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必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