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空气,共同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它们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面对一系列环境问题,只有向“绿”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山、水、林、田、空气,共同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它们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面对一系列环境问题,只有向“绿”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强调,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就是要着力打造绿色空间、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河洛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即将过去的2016年,是绿色发展理念在洛阳落地生根的一年。
这一年,我市聚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聚焦推进蓝天行动、碧水行动、林业生态行动、乡村清洁行动、生态修复行动,着力打造“绿色空间”;聚焦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把生态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引领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新风尚。
绿色产业换来金山银山
进与退,取与舍,这正是绿色发展的辩证法。
如果说过去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让资源环境付出很大代价,那么今天追求绿色发展,更需要统筹协调,做好节能减排、关停并转的“减法”,学会生态经济、绿色产业的“加法”。
今年11月8日,华能洛阳热电厂铁路专用线正式投入运营。这标志着,今冬新区供暖季,该热电厂煤炭供应告别了汽车运输的单一模式,从接卸到入炉全程封闭,无泄漏、无扬尘。不仅如此,该热电厂的两台35万千瓦机组均实现了超低排放,污染物排放浓度大幅优于国家环保标准。
华能洛阳热电厂“绿色升级”的实践证明:只有污染的企业,没有污染的行业。今年,全市13家燃煤发电企业的28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部顺利完成,为推进煤清洁高效利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缓解资源约束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与之并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企业的关停并转,无异于一场革命。面对深刻的利益调整,我们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阻力。这尤需克服患得患失的利害权衡,平衡社会利益关切、构建环境公平正义。
今年以来,我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开展“小散乱差”污染企业整治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关闭退出煤矿5处,去产能153万吨,粗钢、平板玻璃等六大高载能行业增速和占比均大幅回落,省定190家“小散乱差”企业整治任务全面完成。
所谓“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腾笼不是空笼,唯有加速布局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为稳增长、保态势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
在国家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中国(洛阳)再生资源产业示范基地,全自动流水线繁忙作业。人们生活中报废的“四机一脑”——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机和电脑,在这里经过拆解回收,都可以转变为塑料、铝、铜、铁等工业原料,效益十分可观。
今年,我市将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创新体系有机结合,促使产业向高端化、服务化、集群化、绿色化转型。数据显示,今年全市服务业、高技术产业、高成长性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升,三次产业结构迎来了由“二三一”迈向“三二一”的拐点。
不仅如此。作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绿色发展的“加减法”还做到了农田和养殖场里。
在洛阳生生乳业有限公司,“秸秆青贮—奶牛养殖—沼气工程—清洁能源—有机肥—无公害果蔬种植—观光农业”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减少了养殖粪污排放,而且把产业链上每一环的效益“吃干榨净”。
五大行动筑造绿色空间
清新自然、生态宜居,是对城市幸福感的朴素表达。守护好河流、山川、绿树和洁净的空气,理应成为我们的不懈追求。
李亚强调,要统筹推进蓝天行动、碧水行动、林业生态提升行动、乡村清洁行动和生态修复行动“五大行动”,持续推进全区域、全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人民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
蓝天不能等风来。
今年,我市全面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启动“蓝天行动”,围绕“扬尘污染、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机动车污染和城市生活面源污染”五大领域,采取“控尘、控煤、控车、控排、控油、控烧”六大措施,实施扬尘污染防治、燃煤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机动车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城市生活面源污染防治七个专项战役,全方位整治大气污染。
拆除燃煤锅炉42台、完成42家工业企业窑炉废气治理、淘汰1.6万辆黄标车、596个建筑施工工地实施扬尘治理、秸秆禁烧实现常态化……通过加快治理、加强管理,我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减少,坚决守住空气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红线。
人逐水而居,城滨水而建。审视洛阳的地域空间,河流塑造了独特的城市框架。释放水生态红利,是洛阳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
今年,以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四河同治”为统领,洛河东湖、伊河东湖、伊洛运河渠道、洛河水系综合整治洛河示范段和瀍河示范段等重大水系工程基本建成,描绘了生态洛阳的“点睛之笔”。
走进洛河水系综合整治示范段,亭台楼阁、栈桥回廊、景观小品入眼皆画,堪称我市治河工程的典范力作。
放眼全市,无论是洛河沿线的洛宁、宜阳、偃师,还是伊河流域的栾川、嵩县、伊川,还是汝河流域的汝阳,还是涧河、瀍河沿线的新安、孟津,都无一例外按照亲水、兴水、活水的理念,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环境。
生态良好,最直观的标志是“绿”起来。
冬春季节,正值造林大好时机。车行洛栾高速公路,沿线荒山陡坡之上,造林队伍浩浩荡荡,新植的树苗如标兵般整齐划一。“常绿、彩叶、落叶树种相结合,乔、灌、花相搭配,明年开春,缤纷烂漫的景观将映入眼帘。”嵩县林业局负责人表示。
今年,我市按照“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网化、环城沿河沿路景观化和乡村田园化”的标准,全面推进“绿廊”“绿网”“绿带”“绿岛”“绿园”“绿线”“绿道”“绿业”等“八绿”工程,累计完成造林40万亩,森林抚育160万亩。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实施生态脱贫工程,把贫困群众系在“林上采、林间种、林下养、林中游、林边加工、林外销售”的林业经济“致富链”上,实现绿色富民。
小游园牵着大民生。今年,我市把小游园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按照打造15分钟生态休闲圈要求,积极推进小游园建设,让老百姓开窗见绿、出门进园。
美丽乡村,有“颜值”才有“气质”。
土坯房、老祠堂、麦秸垛、石磨盘……来到孟津县小浪底镇庙护村,老墙老屋、老物老件让浓浓乡愁扑面而来。而在整顿之前,这里还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脏乱差景象。
庙护的蝶变,是我市推进“乡村清洁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我市以农村环境集中整治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程,66个市级美丽乡村试点建设顺利推进,765个提升村、51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如果“绿衣”不能常护常洗,最终还是会“衣衫褴褛”。今年以来,我市强力推进生态修复行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3平方公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更加完善,矿山植被恢复加速推进。“生态修复,是在偿还过去欠下的债,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将来储存幸福。”市国土局负责人表示。
绿色发展期待共建共享
古人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对于生态而言,如用时间来衡量,一年的污染或许要十年几十年来恢复;如用经济来计算,一元的产出或许要五元、十元的投入来弥补。
如今,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就必须追求“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水乳交融,使“发展率先”与“保护优先”互相支撑、互相促进。
应该看到,随着产业转型和环境保护的加速推进,我市空气、水体、森林植被等环境质量发生了明显改善,但与群众的期待相比仍有距离,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实现绿色发展,必须扎紧制度的笼子。
——让“指挥棒”硬起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不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逐步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环境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让“震慑力”强起来。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坚持“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对党员干部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违规违纪问题严肃追责。
——让“大生态”好起来。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确保生态功能不弱化、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对水流、滩涂、森林、荒山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通过系统治理,守护绿水青山。
践行绿色生活,人人应为、人人有责、人人共享。
面对生态系统退化,与其抱怨和指责,不如共同行动、积极作为。绿色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主角,都可以主导和主演。我们都要从自身做起、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自觉少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节约一杯水、少用一次性产品,影响并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践行绿色理念,就会形成全社会崇尚绿色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
历史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而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
如今,我市将“生态文明程度更高”纳入“十三五”时期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只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具有洛阳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白天蓝天白云,夜晚繁星闪烁”的常态化将不会遥远。(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