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洛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来说,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洛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来说,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指出,要以改革为统领,在适当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切实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
做好“减法”,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洛阳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跨越、蓄势崛起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关键之举。
今年以来,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防控金融风险、降低实体经济负担、深化国企改革、处置“僵尸企业”、简政放权等“1+7”政策框架,为全市积极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去产能。我市把国家确定的煤炭、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作为去产能的重点领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统筹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去“僵尸企业”等任务,为优质产能提供发展空间。
去库存。抓住洛阳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有利机遇,我市出台了农民购买商品房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征迁货币化安置,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
去杠杆。我市积极做好化解政府债务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和民间融资风险三项工作,通过还贷周转金、增信基金等创新金融服务,推动和帮助企业上市挂牌,不断降低融资成本,化解融资风险。
降成本。我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落实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并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范围,降低企业经济负担。
补短板。今年全市安排25项民生实事,涉及扶贫、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环保等方面,市本级安排125个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04亿元。
做好“加法”,培育产业升级新动能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通过“去”,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通过“增”,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谋划产业布局,这也是我市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
按照“发展壮大主导、积极培育新兴、大力发展特色”的工作思路,我市积极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市还将努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石化、旅游、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级企业,打造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版”。
传统产业是洛阳长期积累的经济基础,也是未来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一拖集团的智能拖拉机出口到南非、拉美等地,中信重工创新团队研发的矿山成套设备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航锂电研发的三元材料电池和金属壳电池销售井喷……我市通过延链补链、战略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新兴产业是我市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和话语权的重要抓手。我市有针对性地布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形成了以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和伊滨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的“一基地两园区”的产业布局,集聚了85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同时,我市还积极培育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持续提升洛阳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用全面创新推进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要解决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创新。
正是基于此,我市明确提出把深化改革作为关键一招,把创新引领作为第一动力,依靠全面深化改革,立足创新驱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洛阳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43.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绕不过去、必须迈过的“坎”。
分类分层推进市属、县属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支持驻洛央(省)企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市出资企业脱钩改制及重组整合,规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监督管理,这是我市下一步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稳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是我市国企改革的重点工作。
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动力。
我市将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增加高端供给,着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着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四链融合”;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争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领头羊。(洛阳日报记者 李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