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新郑,晚年定居洛阳十八年。他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等职。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在洛阳逝世,终年75岁,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新郑,晚年定居洛阳十八年。他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等职。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在洛阳逝世,终年75岁,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他是唐代伟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聪慧少年家境贫寒
白居易的好友、大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诗集作序言时说:“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始既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诗赋……”这说明白居易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但他的少年及青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时局混乱,他一家不得不搬至符离(在徐州之南)。白居易在十五岁时到江浙一带避难,写过这样一首诗:“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十六岁那年,白居易到长安,想混个一官半职,就拜谒当时著名诗人顾况。顾况问:“你叫什么名字?”白答:“白居易。”顾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白居易把他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呈给顾看。顾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声赞道:“写得好!”并笑着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但光靠诗好是无法生活的,加之他十八岁时又害一场大病,只得离开长安,回符离家中,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有首诗写道:“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白居易青少年时期的苦难加上对人民生活的了解,使他终生心系人民,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出很多讽喻诗,成为新乐府运动的领袖。
考场顺达当官为民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考中进士,从此在考场一帆风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校书郎,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混进官场,难以逃脱官场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加上皇帝昏庸,国家日益沉沦,白居易想努力改变现状,就写出《策林》75篇,后被派往周至县做县尉。县尉是个小官,相当于今之县公安局局长。当时社会黑暗,他面对现实,写出大量关爱人民、为百姓鼓与呼的讽喻诗。他同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倡诗要“唯歌生民病”,要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现实,鞭挞丑恶。
公元808年,白居易被任命为左拾遗。拾遗职位不高,但可以面见皇帝,陈述意见。白居易为了报答皇帝“知遇”之恩,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出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甚至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以至于有次宪宗在退朝后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亲手提拔的,竟敢在朝堂上同我争论,我早晚要整治他。”左拾遗三年任期一到,白居易立刻被改任赞善大夫,从此再不可以直言诤谏了。
“越位言事”贬谪江州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夏天,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在光天化日之下,派人把宰相武元衡杀了。朝中大臣噤若寒蝉,唯独白居易拍案而起,请求皇帝派兵捉拿凶手。这下他的政敌都站出来,说他是赞善大夫,不能再议朝政,他现在的行为是“越位言事”了。
“越位言事”本不算大事,宪宗本打算将白居易外放至江州做刺史,但那帮人硬是不同意,就拿白居易的《新井》诗说事:你母亲坠井死了,你还写《新井》,这是不孝!不孝是大罪,宪宗又改任白居易为江州司马这一闲官。
其实,说白居易不孝完全是诬陷。他们整治白居易的原因有二:一是白居易直言敢谏,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二是白居易写《秦中吟》《新乐府》一类讽喻诗,揭露黑暗,为民呐喊,深深刺痛了这批贪腐官吏。
白居易到江州后,看透了当时社会及官场的状况,对人生价值取向进行深刻反思,之后,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然“兼济天下”的思想并未改变。(朱宏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