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在脱贫攻坚国家战略中,积极探索帮助地方脱贫致富与学校发展共赢的新路子。
洛阳师范学院在脱贫攻坚国家战略中,积极探索帮助地方脱贫致富与学校发展共赢的新路子。目前,该校正强化校地合作,充分发挥科研、教学、人才和智库等优势,在教育、旅游等方面帮助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创新:变被动为主动,从“输血”到“造血”
过去高校参与扶贫,要么是一次性的物质给予,要么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立项,学校组织教师被动参与,双方没有实质性融合,群众极易“返贫”。
为真正帮助群众脱贫,洛阳师院变“输血”为“造血”,通过教育、科技和产业基地扶贫,把高校科研与贫困地区群众的实际需求对接,实现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与学校发展的互利共赢。
栾川外国语实验学校原本是一所很不起眼的乡村中学。2012年开始,洛阳师院把其设为教育实践基地,让该校教师参与高校教师承担的教育部课程改革课题;组织教授为该校设计本土特色课程。去年中招考试,栾川外国语实验学校综合评比成绩显著提升。
洛阳师院生命科学学院的水产养殖技术专家,为位于洛宁县的洛阳昌盛水产公司规模化养殖鲟鱼项目提供水质监测技术和养殖技术指导,使该公司成为豫西重要的冷水鱼繁殖和养殖基地。
“群众需要啥,我们就送啥,这是我理解的‘精准’。”洛阳师院院长梁留科说,作为本地高校,洛阳师范学院围绕实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形成产学研用多方联动、校政行企四位一体的扶贫格局。
共赢:走出“象牙塔”,科研接地气儿
“高校扶贫,不单单是我们输出知识和智慧。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促使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融入更广阔的社会中。结合扶贫项目开展深层次接地气儿的研究,这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整体转型很有好处。”梁留科说。
在扶贫过程中,洛阳师院的教师带着课题走田垄,与当地群众同吃住,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
栾川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整体推广平台,洛阳师院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帮助其搭建了栾川县乡村旅游服务云平台。
洛宁县下峪镇风景优美,古民居独具特色,洛阳师院美术学院扶贫团队在此建立摄影、写生基地,为该镇提出很多生态旅游开发建议。
通过扶贫,教师们不再局限于高校课堂和科研,学生也有了专业性强的实训平台。不少参与扶贫的师生感叹,只有深入社会大舞台,才真正了解社会实际需求,科研课题更有针对性。
蓝图:以项目为依托,扶贫“实打实”
目前,洛阳师院把洛宁县作为扶贫重点。根据双方的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将从教育、电子商务等方面,以一个个项目为依托,进行精准扶贫。
建设洛阳师院“洛宁大学科技园”,打造“一园三区两基地”,即建设一个大学科技园主功能区,打造“林果产品开发与深加工园区”“陶艺研究与陶瓷烧制园区”“冷水鱼绿色养殖园区”等3个园区,挂牌科技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园区。
确定洛宁县高级中学为洛阳师院附属实验学校,定期选派优秀教师支教、挂职;每年选派100名大学生到洛宁县各类学校实习;开展教师培训、教育研究、免费师范生培养和顶岗支教等活动,在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中,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洛宁县报考的教师。
在电子商务产业方面,帮助洛宁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特色优势产品销售。
加快特色农业扶贫步伐,帮助洛宁县深入开展水产品养殖、食用菌栽培、特色林果业发展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帮助研究解决农产品养殖、运输、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化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帮助地方企业研究开发中药新品种;帮助洛宁县规划、参与“有机农业”战略实施。
深入开展旅游扶贫,委派专家为洛宁县策划、包装、推介生态游、文化游、乡村游和智慧旅游,帮助该县罗岭乡、小界乡、下峪镇、故县镇、上戈镇等乡镇做好规划编制。
围绕三彩陶瓷、剪纸、竹编、根艺、奇石、画框、麦秸画、本土书画等洛宁县特色文化产业,帮助洛宁县拓展市场。
加强与下峪镇、罗岭乡的写生摄影基地合作;依托洛宁县相关产业企业,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选派100名优秀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梁留科表示,期望洛阳师院与洛宁的扶贫合作项目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将来可以在其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推广。(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严涛 焦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