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宏(公元467年—公元499年),鲜卑族,出生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原名拓跋宏,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孝文帝。公元469年,他被立为皇太子,其祖母冯太后理政,教他汉文、儒学;公元490年亲政。
元宏(公元467年—公元499年),鲜卑族,出生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原名拓跋宏,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孝文帝。公元469年,他被立为皇太子,其祖母冯太后理政,教他汉文、儒学;公元490年亲政。
元宏雄才大略,任用汉人辅政,定都洛阳;明令鲜卑人说汉语,穿汉服;让鲜卑人同汉人通婚。他还自己改姓元,兴学校,重民生,重文学与书法,并开凿龙门第一石窟。元宏率兵攻齐,志在中国之统一,但不幸仅32岁便去世了。
迁都洛阳,营建洛阳城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此时他已23岁。他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当时朝中的贵族已习惯北方的游牧生活,且家室和财富均在平城,因此,反对者极多。最后在其叔父拓跋澄的支持下,略施妙计得以成功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暂居金镛城,召令尚书李冲、司空穆重建洛阳城。两年后,新城建成。新城在魏晋故城的基础上,规模更大:宫城南北长近1400米,东西宽近700米;北为苑区,南为宫殿区,宫城之外建置322个街坊,220个里弄。
而且,新城内有三个繁华的市场:其中西阳门外有大市“周围八里”;城南有四通市,是国际贸易市场,这里居住的大多是西亚和罗马商人;城南还为这些外国人建设房舍。
这座新城北依邙山,南临洛水,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其规模之大,设施之完备,在我国都城史上是空前的。当时住户达11万户,近百万人。
全面汉化,从服装开始
孝文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目光远大,处事果断,是秦始皇、汉武帝以来最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494年,他开始推行汉化政策,首先从服装上着手。他下诏书,禁止鲜卑人穿胡服,从皇帝到庶民一律穿汉服,服装统一,从外表上看不出胡汉之分。接着他又下诏书改鲜卑的姓氏为汉姓,且姓必须用单音。
元宏共改9氏118姓。他把自己的姓氏改为元氏,自己改名为元宏。元者,“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也。他又命令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一律为河南尹洛阳人,死后一定要葬于洛阳,不准北迁。
接着,他明令鲜卑人不能同姓结婚,提倡胡汉通婚,使血脉相连,亲如一家。他又下诏明令鲜卑人学汉语,讲汉语,特别是对官吏要求更严格。如此大力推动民族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孝文帝大刀阔斧进行全面汉化,自然受到鲜卑部分贵族的强烈反对,以穆泰、元一为首的一批人,密谋推翻孝文帝。太子元恂也反对他的改革措施。于是,一批守旧派就推元恂为首领,他们准备趁孝文帝到嵩山巡视时行动,但孝文帝在途中得到这一消息,立刻返回洛阳,将太子元恂等拘捕并贬为庶民,囚禁起来。太子元恂无计可施,便饮毒酒而死,内部反叛势力受到严重打击。
推行均田,兴教育事业
孝文帝认为教育是国家之根本。他亲自到太学视察,此时太学已呈衰败之势,他令李冲修复太学,扩大招生额,并要求建立其他学校。与此同时,他还下令收藏图书,包括竹简、钟鼎文和记载诸子百家的书刊,为此,又建了一座大型图书馆。
到洛阳后,元宏目睹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局面,叹息说:“晋之斗豪,完全不顾苍生的生存;石崇之流的行为,远过禽兽!”他严令实行均田制和三长制,对凭势力而霸占土地又不愿让出者,一律严惩。这一政策落实后,百姓受益,收成呈几倍增加,国力自然也强盛了。
社会稳定了,生产发展了,元宏又下令三次修改法律,废除一些野蛮的条款。同时又铸货币五铢钱,恢复了货币使用,促进商业的发展。
而且元宏重视佛教,他认为治国用儒,治人心用佛。他迁都洛阳后,大力弘扬佛教,在龙门西山开掘石窟,古阳洞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凿的。此风一开,在北魏40余年统治洛阳期间,不停开凿石窟,雕刻佛像,形成风气,绵延数百年。
公元497年8月,元宏率大军南下攻齐,意在统一中国。大军直抵樊城,打败齐军,但他此时因重病无奈返回洛阳。公元499年3月,两军又在今邓县东北开战,北魏失利,孝文帝抱病赴前线,打败齐兵,但很快就病死于谷塘原,享年32岁,葬于长陵(今孟津县朝阳官庄村东南)。(朱宏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