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雅好文学,诗文兼擅,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雅好文学,诗文兼擅,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少有权术性狡黠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宦官。曹操的父亲曹嵩后来成为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三国志》说曹操“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因此,他叔叔常常批评他,并在他父亲面前讲他的种种错误,他父亲自然严厉训斥他。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他心生一计。
某日见叔叔来了,他猛然倒地,嘴歪眼斜,他叔叔大惊,问:“你怎么了?”曹操回答:“我中风了!”他叔叔立刻把他父亲叫来,曹操又笑迎父亲。他父亲问:“你叔叔说你病了,为何没有病态?”曹操回答:“我身体很好,是我叔叔讨厌我,才说我中风。”从此,曹嵩就不太相信他弟弟针对曹操的批评了。
任职洛阳执法严
东汉熹平三年(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今河南清丰),任顿丘令。这一年,曹操二十三岁。
多年后曹操在给其子曹植的一封书信《戒子植》中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屯田制大利农桑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到洛阳请皇帝赴许昌,并施行君臣之礼,“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他采取了一项重大的利军安民措施,即在许昌周边实行屯田制。
东汉末年,战火连绵,百姓居无定所,土地荒芜,军队缺乏军粮。曹操严令部队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并鼓励百姓安心务农,违者一律严惩。而曹操本人常去乡下巡视,短短的一年时间就取得“禾谷百万斛”的成绩。第二年,曹操下令他所统治的州郡,一律实行屯田制,又获得“所在积粟,仓廪皆满”的丰硕成果。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国演义》中说,一日,曹操以青梅煮酒招待刘备,两人纵论国家大事、各地军阀。曹操问:“当今谁可称为英雄?”刘答:“曹君。”曹操又问:“还有谁?”刘答:“袁绍,孙权。”曹操哈哈大笑:“孙权远居江东,尚无作为,姑不论。唯袁绍,谋大事则不足,见小利而忘义,何可称英雄?当今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此言,吓得筷子掉在地上。曹操问:“使君为何如此惊慌?”刘说:“适才一声雷响,我一惊吓,才将筷子掉下。”曹操已洞悉刘备的心理。二人狂饮一场,不再说什么了。
性情多疑受诟病
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魏公。几年后又被封为魏王。《三国演义》中说,某次出兵,军中粮食不足,负责发放粮食的官员王垕(hòu)请他指示如何办,曹操说用小斗换大斗。斗数不减,粮食减了,士兵吃不饱,纷纷抱怨,甚至发展到要动乱的地步。此时曹操得到大批军粮即将运到的报告,于是便将王垕传来说:“我想借你一物,可否?”王垕回答:“但凭丞相指出,决无不可!”曹操大喊:“王垕克扣军粮,拉出去问斩!”王垕被这样冤死了。加上杀杨修、杀孔融等行为,曹操受到后世诸多指责。
雅好文学奠风骨
曹操在文学、书法、音乐等方面的修养甚深。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有名。曹操诗歌创作的最大成就,是开了文人“拟乐府”诗的先河。他的诗意境高远、慷慨悲凉,这也是建安文学的主基调。如《短歌行》其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有君临天下的气度与坚如磐石的信心,故能流芳千古。(朱宏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