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我在家翻阅《近代黄河诗词选》,其中赵金鉴写的《由孟津渡河宿北岸》读来让人倍感亲切:一则赵金鉴为清代宜阳人,二则其所写乃黄河孟津段,三则诗中描写的寒云野寺颇合现代人乱中求静的心态。
举目关山异,驱车过孟门。悠悠济河水,莽莽看中原。岩宿寒云静,鸦归野寺喧。无穷迟暮感,落日又孤村。
——赵金鉴《由孟津渡河宿北岸》
下雨天,我在家翻阅《近代黄河诗词选》,其中赵金鉴写的《由孟津渡河宿北岸》读来让人倍感亲切:一则赵金鉴为清代宜阳人,二则其所写乃黄河孟津段,三则诗中描写的寒云野寺颇合现代人乱中求静的心态。
古时,黄河孟津段又称孟津河。赵金鉴驱车过孟津,渡过黄河之后,看到悠悠东流的济河,遥望中原,只见大地苍茫一片。他夜宿北岸,看到寒云寂静,鸦归野寺,日落孤村,顿生迟暮之感。
古籍专家郭人民主编的《中州历史人物辞典》记载,赵金鉴,号瓢沧,曾任知县,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云南擢道员,任腾越镇总兵,云南独立后由四川返乡,著有《瓢沧先生遗著》。
原洛阳大学教授吴少珉主编的《辉煌的洛阳》中记载,赵金鉴(1875—1931),字劲修,宜阳县人。他两岁丧父,家境贫寒,孤苦无依。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他考中拔贡,后历任蓬州(今四川蓬安县)、大邑、灌县(今都江堰市)知县,在云南河口边疆保卫战中,身先士卒,以勇猛闻名,皇帝特赐“靖勇巴图鲁”称号,后任腾越镇总兵,统辖军政大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赵金鉴曾在河南省省长张凤台组织的河南通志局工作,任纂修、协修等职。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赵金鉴病逝,有《瓢沧诗稿》《窝窝赋》等传世,多为少年读书之回忆,文笔流畅,立意新奇,脍炙人口。
赵金鉴的《瓢沧诗稿》等著作现在已很难看到,我们只能从这首《由孟津渡河宿北岸》中一窥他的诗歌成就。(洛阳晚报记者 余子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