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秋深碧如黛,乱石纵横泻鸣濑(lài)。清明见底不留尘,日射澄沙动玑贝。南山秋风已萧瑟,倒影上下迷空翠。何当载酒纵扁舟?一尺鲤鱼寒可鲙(kuài)。
洛水秋深碧如黛,乱石纵横泻鸣濑(lài)。清明见底不留尘,日射澄沙动玑贝。南山秋风已萧瑟,倒影上下迷空翠。何当载酒纵扁舟?一尺鲤鱼寒可鲙(kuài)。
——张耒(lěi)《洛水》
北宋时期,诗人张耒来到洛河边,描绘了秋深之际的洛水美景——河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射下,水中的玑贝闪闪发光。
如此景象,让张耒大发感慨:南山已经萧瑟,水面上的景物与水中的倒影交融,使人眼花缭乱。什么时候可以坐上一艘小船,载上美酒去浪迹江湖呢?张耒惦记着洛河鲤鱼的美味,说一尾鲤鱼就足够下酒了。
张耒的洒脱,可与其老师苏轼相媲美。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是北宋文坛一颗耀眼的星。可惜,苏轼带给张耒极高的名气,也带给张耒不利的影响。
历史上的苏轼,多次因言获罪,遭到政敌打击。受苏轼牵连,张耒一生在官职上都没有大的升迁,只在安徽、河南等地做了10多年县尉、县丞,他不断被调动,往来于京洛间,为了生计而忙碌。
苏、张二人皆与洛阳有缘,苏轼曾任福昌主簿,张耒曾任寿安县尉,师徒二人都在宜阳县做过官。据史料记载,张耒在宜阳时,境况还不如苏轼,他没有老师名气大,又不善于交际,本想靠微薄的俸禄养家糊口,但厄运频至,父母、妻子相继去世,家境每况愈下,成了“月光族”。
苏轼才华横溢,尽管仕途不顺,但他豁达以对,在《前赤壁赋》中乐观地写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的豁达影响了张耒一生。公元1101年,张耒在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当官,听说老师苏轼病逝,执意设灵堂为老师服丧,遭到言官弹劾,一再被贬。之后,厌倦官场的他辞官而去,于公元1106年移居淮阳讲学,在清贫中度过余生。
不知道晚年的张耒,有没有想念深秋时节的洛水,那鲤鱼的鲜美,他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了。(洛阳晚报记者 余子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