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色古香的苏州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 |
|
25日晨,苏州古城内的平江路历史街区,统一格调的青砖灰瓦白墙展现了最传统的江南建筑风貌,游人三三两两漫步在石板路上,老人摇着浆,小船缓缓行进在街旁的河道中。
这是苏州最古老的街巷,也是苏州古城保护的一个样板区。
我市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文化示范区,如何用好文化牌,让千年帝都的文化自信转化出更多文化生产力?苏州的做法给我们许多启示。
“活态保护”让古城生机勃勃
古城保护是世界性难题,不过,也不乏佼佼者,苏州便是其一。
在苏州规划展览馆,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苏州古城,至今保留着当年的框架和格局。如今在苏州14.2平方公里的古城里,仍旧生活着近22万人口。不能大规模搬迁,又要过现代化生活,古今碰撞的矛盾该如何化解?
在我市代表团与苏州有关部门座谈时,苏州文物部门负责人介绍,苏州凭借“活态保护”与“有机更新”的概念,不断寻找古城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平衡点。
该负责人介绍,虽然住在古城里,但是不能让这些市民依旧按老样子那样生活。以前,古城里的老房子没有先进的排水管网,居民洗澡、上厕所都不方便。
古城保护不是一点都不能动,但得避免大拆大建,苏州人的路径是:小规模、慢慢建。
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实际财力,苏州循序渐进推出一批重点项目来促进古城保护与更新——20世纪80年代重点推出古典园林、文物古迹抢救工程,20世纪90年代推出干将路综合改造工程、观前街综合改造工程。进入21世纪后,苏州又相继推出环古城风貌带改造工程、古城河水治理工程等,大面积提升古城功能。
在弘扬古城文化特色的同时,苏州也力求不断更新老城的基础设施,积极实施改厕、古建老宅修复等工程,使古城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通过这种“有机更新”,如今的苏州山塘街、平江路等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有骑着自行车买菜的当地居民,也有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还有身穿仿古服装的电影摄制团队,这成了对苏州城历史文化的最好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