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会元收藏的《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民国拓片(左)和原石照片(右)
近日,在我市古籍收藏家、白河书斋传承人晁会元先生家中,洛阳晚报记者见到了其收藏的龙门石窟造像题记珍贵拓片,大小、内容与原物相同。拓片背后的故事,见证了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流失的过程。
1、民国拓片
记录龙门石刻风貌
目前,晁会元正在为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撰写《新编龙门魏造像一百品考证》一书,内容主要是从其收藏的1500多张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拓片中精选出来的。其中,书中收录的《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民国拓片原石已于民国初年被盗凿。
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拉开了开凿龙门石窟的序幕。开凿初期,龙门石窟发愿造像人主要是随孝文帝迁居洛阳的王公贵族,安定王元燮便是其中一位。元燮,生年不详,卒于北魏延昌四年(515年),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重孙,其父亲元休是孝文帝的亲信,常随孝文帝出征护驾。
据晁会元介绍,龙门石窟有元燮造像三处,都在龙门西山的古阳洞。
第一处是刻于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的《安定王元燮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记》,在古阳洞南壁。内容是元夑为亡祖母、亡父、亡母造像。其题记被列入《龙门二十品》,书法峻美,结体古雅,康有为称之“若长城修矛,盘马自喜”。
第二处在古阳洞的北壁,民国期间盛行的《龙门五十品》《龙门一百品》等都有收录。
第三处为古阳洞北壁的永平四年(511年)十月十六日元燮造像(即《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已于民国初年被盗凿,古阳洞现仅存其被盗后的残坑石壁。
晁会元收藏的《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民国拓片,基本为造像题记部分,内容包含“皇魏永平四年岁次辛卯十月十六日……”140多字,拓片左侧及下方有6尊石刻佛像,异常精美。
从晁会元提供的《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原石照片可以看到,原石主要为人物造像部分,有僧侣、贵族及侍从共10位人物,人物造像上方分别刻有“比丘法智师”“法训王”“法嵩王”等字样。其中,“皇魏永平四年岁次辛卯十月十六日……”20多字与民国拓片重合。
2、造像原石“归洛阳太守”
关于《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被盗的时间,文献没有确切记载。1917年,学者关百益拓制《伊阙魏刻百品》一书中,已无《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的踪影。
据国学大师、著名考古学家和金石学家罗振玉所著《石交录》记载,《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原石“归洛阳太守常熟曾氏(即曾炳章——记者注)”。此外,“曾炳章建郁藏阁存历代金石,其中有洛阳出土的魏唐墓志36方,造像原石两种”。
曾炳章,江苏常熟人,字辛庵,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担任新安县令,中华民国成立后,改任新安县知事(即县长)。1915年、1916年,曾炳章曾担任洛阳县知事(即县长),因此他被罗振玉称为“洛阳太守”。
晁会元说,常熟曾氏是收藏世家,历代名人辈出。江浙著名收藏家曾之撰,任清刑部郎中,与文廷式、张謇、王懿荣并称“四大公车”。他辞官回常熟后,在明代小辋川遗址上筑“虚廓居”,即现在的“曾园”。曾之撰著有《碑目》四卷,《江苏金石目》四卷,是清末著名金石大家。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曾炳章也对金石十分痴迷。资料显示,1915年,曾炳章找人将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全部拓了一遍,借以“检查”佛像受损数目。
不过,当时地方官员侵占文物也是常事。据罗振玉的弟弟罗振常所著《洹洛访古游记》记载,“曾任河南知府的文悌尝凿十数像以去,然多凿之即碎,完者不多,内有一造像记为唐薛仁贵书,亦并凿去”。
1918年,日本学者关野贞证实:“从1914年起,龙门石窟的多数佛头能取下的都被取掉卖给了外国人。”在这一时期,古阳洞遭受的损害最为严重。
洛阳学者赵振华所著《龙门石窟盗凿史》记载,洛阳古董商吴桂洁回忆:“曾炳章为了取得大量拓片,凭借官府势力,在各主要石窟内,高搭架子,经年累月从事搜集拓印。城内碑帖商人见有机可乘,纷纷向监事人行贿,利用官方所搭木架,常常进行拓印。”
“近水楼台先得月”,曾炳章借此收藏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拓片1800余种。
3、珍贵原石流落日本
在1917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销声匿迹。直至1974年春,日本学者中野次郎编次的《龙门造像题记》由日本中央公论社出版,内容涵盖龙门造像题记二十品、五十品等拓片及造像图片,内容翔实精美。书中收有《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世人才重见其面目。
晁会元介绍,从近年拍摄的图片来看,《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题记内容与正始四年(507年)《安定王元燮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记》基本相似,书法上比后者更胜一筹。
然而,该造像题记石刻是如何流入日本的,没有确切的文字记录。据晁会元考证,民国时期,日本人曾多次到中国购买珍贵文物。1936年,知名藏书家、江苏人汪鸣銮的后人曾以8000块银元的价格,一次性将汪鸣銮的藏书卖给日本人。被曾炳章带往江苏的《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极有可能是此时被日本人买走的。
据龙门石窟研究所(今龙门石窟研究院)编纂的《龙门流散雕像集》记载,《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原石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从日本所拍照片看出,该造像两边原有精美礼佛图,目前题记仅余21字,很令人惋惜。(见习记者 余子愚)
相关链接
民国时期
龙门石窟盗凿严重
1908年,亚洲文艺会设中国古物保护分会。1914年,该会秘书马克密给当时的中华民国外交总长孙宝琦去信,提到龙门石窟遭到的严重破坏:“多数之寺僮,手持铲凿,出应外国之游客,愿将凸雕品上之无论何物,凡为客所喜者,即凿之使下,以易数便士之酬报。”他还呼吁民国政府保护龙门石窟。此后,一些报刊转载此信相关内容,舆论引起了民国政府的重视。
1914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发出训令,要求严饬龙门所驻部队,嗣后不得将龙门佛龛任意毁坏抛弃,并由河南省民政部门委派专员,会同洛阳县地方官至龙门石窟进行调查。1916年10月2日,民国政府内务部致函河南省省长,重申前令。
资料显示,训令第一次下达后,洛阳县知事(即县长)曾炳章1915年开始对龙门洞窟进行全面调查,当时的损失情况让人触目惊心。1916年10月18日,时任河南省省长田文烈致函民国政府内务部予以答复,附以《保守龙门山石佛规条》和《龙门山等处造像数目表》。
但从龙门石窟当时被破坏的状况看,民国政府的保护令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作用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