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北魏帝、后如此崇佛,大建寺、塔,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以及在洛阳居住的外国人、黎民百姓也不甘人后,一时间,洛阳寺、塔如雨后春笋,遍布街市,其中著名的有景乐尼寺、融觉寺、平等寺、高阳寺等。
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北魏帝、后如此崇佛,大建寺、塔,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以及在洛阳居住的外国人、黎民百姓也不甘人后,一时间,洛阳寺、塔如雨后春笋,遍布街市,其中著名的有景乐尼寺、融觉寺、平等寺、高阳寺等。
景乐尼寺,为太傅清河文献王元怿所建。寺中佛殿供奉像辇,雕刻精巧,冠绝一时。据载,此寺“曲房连接,轻条拂户,花蕊被庭”,每逢大的节日,总设置歌舞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嘹亮、谐妙入神”。因为此寺为比尼丘寺,男人不得进入,偶尔得以观看的人,以为到了天堂。元怿死后,他的弟弟、汝南王元悦对寺院修缮改造,使其实际成为贵族的娱乐场所。“召诸音乐,逞伎寺内,奇禽怪兽,舞抃殿庭,飞空幻惑,世所未睹,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剥驴投井,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士女观者,目乱精迷”。
元怿还建有融觉、冲觉二寺。融觉寺周迂三里,中有五层佛塔,规模宏大,寺内僧众上千人。冲觉寺则是以自家宅院改造而成。
元怿为宣武帝托孤大臣,辅佐6岁即位的孝明帝。他为人正直,明德茂亲,因而权势炙手可热,第宅丰大。其宅院西北有楼,高于皇宫之中的凌云台,俯临朝市,目极京师。有古诗赞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下有儒林馆、延宾堂,其建筑形制与皇宫清署殿相似,土山钓台,冠于当世。”元怿尊重文士,喜欢宴请宾客,每当宴宾时,宅内高朋满座,“珍羞具设,琴笙并奏”,一派歌舞升平的欢乐场面。
平等寺为广平武穆王元怀而建。因为元怀为孝文帝之子,其寺又屡显灵异,故而声名显赫。据载,该寺门外立“金像”一尊,高二丈八尺,相貌端庄严肃,“国之吉凶,先炳祥异”。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十二月,此像面有悲容,双目垂泪,遍体皆汗,当时人们称其为“汗佛”。京城僧侣、百姓万人空巷,前去观看。有僧人用净棉拭之目,须臾之间,棉就全湿了,更换棉再拭,一会儿又湿,三次拭泪,泪乃止。果然,第二年四月,尔朱荣入洛阳,诛杀百官,尺横遍野。永安二年(公元529年)三月,此像再次出汗。这年七月,北海王率军征战大败,所率江淮子弟五千余尽被俘虏,无一得还。永安三年七月,此像又出汗。这次,因有前面“汗佛”的灵验,朝野都十分恐惧,因此朝廷禁止人们前往观看,以稳定人心。但灾祸终究还是来了,十二月,尔朱兆攻洛阳,孝庄帝被俘,死于晋阳。京城宫殿空空如也,百日无主。
太昌元年(公元532年),孝武帝元修即位,下诏修缮平等寺。两年后,土木工程完工,孝武帝亲率文武召百官来此举行万僧大会。这一天,此像并未出汗,却无缘无故自己动起来,低头,抬头,不知何意。大臣急报孝武帝,帝闻讯大惊,亲自礼拜,拜后仍提心吊胆。中书舍人卢景宜劝慰道:“石立社移,上古有此,陛下何怪之?”孝武帝这才稍稍安心,打道回宫。这年的七月,孝武帝被侍中斛斯椿胁迫,逃到长安,十月,将京师迁至邺城。
高阳寺又称高阳王寺,为高阳王元雍的宅院改建而成。正光年间,高阳王任丞相,皇帝给他配备了舆、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余人。据载,当时他“贵为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宫,白殿丹槛,窈窕连亘,飞檐反宇,公式(jiāo)公式(gé)周通”。家中“僮仆六千,妓女五百,隋珠照日,罗衣从风”。高阳王嗜好美味,因此,十分讲究饮食,每顿饭都要花费几万钱,“海陆珍羞,方丈于前”。当时的陈留侯李崇对别人说:“高阳王一顿饭,抵我一千顿。”李崇当时任尚书令仪同三司,亦是富倾天下,但与高阳王相比仍自愧弗如,可见高阳王之奢侈。
元雍死后,歌妓大都削发为尼。有个别的嫁人,如美人徐月华,她嫁给了卫将军原士康为侧室。徐月华善弹箜篌,尤其是精通《明妃出塞》之曲,弹唱时听者莫不动容,“哀声入云,行路听者,俄而成市”。她常跟原士康谈高阳王,说:“高阳王有两个美姬,一名修容,一名艳姿,都是蛾眉皓齿,洁貌倾城。修容擅长《绿水歌》,艳姿擅长《火凤舞》,她们都受高阳王宠爱,宠冠诸姬。”原士康听说后,常让徐月华弹奏《绿水歌》《火凤舞》之曲。(徐晓帆 司一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