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隋唐时期,洛阳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航运中枢,集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漕粮。在洛阳博物馆“运河中枢——大运河与洛阳”展厅内,有一块出土于隋唐时期“天下粮仓”含嘉仓的铭砖,这是首次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仓窖的具体位置、存粮的产地、数量及日期等一一记录在砖上。这块铭砖也因此成为含嘉仓与隋唐大运河不解之缘的历史见证。
运河上联系全国各地的枢纽
知道了19号仓窖的具体位置后,再以此推断整个含嘉仓城的规模和范围就容易多了。
记者了解到,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多次对含嘉仓进行考古发掘,最终在含嘉仓城内探出粮窖287座,清理仓窖16座。清理这批仓窖时还出土了多块类似的铭砖以及大量生活器皿等文物。
通过对这些粮窖的发掘,考古人员对含嘉仓城的整体情况有了了解。
粮窖的大小、形制。这些粮窖均呈圆形,口大底小,口和底的直径比例约为2:1。这200多座粮窖体积悬殊较大,最大的口径18米,深10米,而较小的口径8.4米,深6.7米。在众多的粮窖中,最小的窖口径只有2.7米,深4.5米。
含嘉仓城的整体布局。根据发掘情况考古人员推断,含嘉仓的粮窖分布相当密集,东西成排,南北成行,行排规整,排列有序。仓城内的粮窖主要分布于仓城的东北部和南半部,而仓城的西北部是保卫及管理人员生活居住地,仓城的东南角则是运粮“码头”。
含嘉仓城内的道路。据铭砖上记载,仓城内有“东西大街”、“南北竖街”,钻探和发掘的资料证实了这两条十字交叉的大路的存在,同时还有一些不太规整的小路,遍布整个仓城。
含嘉仓城各粮窖的储粮规模。从铭砖上记载的储粮数字看,多的一万数千石,少的也有上千石。
“铭砖记载的内容非常广,是所有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齐磊说,含嘉仓出土的铭砖记载的粮食来源地有南方的苏州、滁州、楚州和北方的邢州、冀州、德州等地,由此可以看出,含嘉仓可谓隋唐大运河上联系全国各地的枢纽。
运河漕运功能的历史见证
含嘉仓的存在,是大运河漕运功能的历史见证。
齐磊介绍,含嘉仓始建于隋,历经隋、唐、北宋3个朝代,沿用500余年,是隋唐时期洛阳城内的大型国家粮仓。按照史书记载,含嘉仓粮窖分布密集,东西排列成行,总数400座左右。
事实上,隋唐时期,在洛阳与含嘉仓有着同样功能的粮仓还有不少。
齐磊介绍,隋唐时期,漕运是当时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通大运河,使黄河与伊洛河的交汇处成为连接中国东西南北的枢纽,在运河的运转体系中,仓窖起着重要的节点作用。
根据史书记载,洛阳的粮仓分城外、城内两大类,城外有河阳仓、洛口仓(兴洛仓)、回洛仓、城内有子罗仓、含嘉仓、常平仓。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回洛仓和子罗仓。
回洛仓,建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和含嘉仓规模不相上下。
关于子罗仓,史书记载比较少,值得一提的是子罗仓的功能和含嘉仓、回洛仓有所区别,它是一座储盐的仓窖。“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子罗仓不可小觑。不仅如此,子罗仓的存在也充分证明了大运河的漕运范围不仅有粮食,还有盐。”齐磊说。(记者 李燕锋 见习记者 程芳菲/文 记者 张晓理 见习记者 张斌/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