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一个源自河洛地区的古老节日。
今日是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一个源自河洛地区的古老节日。
洛阳民间流传着谚语:“农历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墨客酒友心头萦绕着士大夫的浪漫: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今天,我还想与您一起重温梅尧臣与鳜(音同贵)鱼的故事。故事开篇在990多年前,洛阳城南伊水畔。
上巳节,逢君伊水畔
洛阳乃天下之中,自古群星荟萃。春秋时期,孔子与老子在洛相会;盛唐时期,李白与杜甫在洛相逢;北宋,司马光与邵雍在洛携手赏花之前,欧阳修与梅尧臣便于伊水畔碰面。
公元1031年春天,25岁的状元郎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晚开牡丹风中含笑,欧阳修满怀欣喜,脚步轻快。走到洛阳城南伊水之畔,他遇见了一生的挚友梅尧臣。
洛阳城南,伊水之上,古有石桥,名为午桥。唐代名相裴度曾在午桥北侧建私家园林,名为午桥庄,其地在今洛龙区潘村一带。此处风景绝胜,令人流连,原本要去拜访上司西京留守钱惟演的欧阳修,不禁驻足赏景。
30岁的梅尧臣时任河南主簿,恰好也在午桥。二人一见如故,没聊几句,便将对方视为知己。欧阳修欣喜不已,“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上司也不去拜见了,拽着梅尧臣的袖子就往南走,“走走走,咱俩厮跟着去爬香山”。
欧阳修的诗是在他离开洛阳后回忆往事所写,梅尧臣则在当天就记了“日记”——《上巳日午桥石濑中得双鳜鱼》,诗曰:“修禊洛之滨,湍流得素鳞。多惭折腰吏,来作食鱼人。水发黏篙绿,溪毛映渚春。风沙暂时远,紫线忆江莼。”原来,这一天正是上巳节。
在洛阳,最美的时光
早在春秋时期,河洛地区就有上巳节修禊(音同细)的习俗。《诗经·郑风·溱洧》记录了郑国青年男女上巳节在水边游春之事,他们借修禊之机互诉心曲,表达爱情。他们之间赠送的爱情之花“芍药”,其实就是牡丹。
修禊又称祓(音同福)禊、祓除,据《晋书》记载,按照汉代的礼仪制度,季春三月的上巳日,官员和百姓都要到东流的河水边举行祓禊仪式,通过洗浴清洁身体以祛除旧年的污秽与灾病,祈求幸福与安宁。而自曹魏以后,这一活动改在三月三日举行。到了西晋,从朝廷公卿到普通百姓,这一天都在洛水边举行祓禊活动。
或因洛河边过于热闹,抑或午桥风景更好,梅尧臣来到伊水畔修禊,就这样遇见了一生的知己。午桥下,伊水冲击河石形成激流,一双鳜鱼随波至此,成了诗人的猎物。柳丝掩映,春和景明,时光宁静,多年后,回想起当年在洛阳得的这两条鳜鱼,梅尧臣难忘的不仅是鱼肉之鲜美,更是那段人生的惬意。
公元1032年夏天,因妻兄谢绛为河南府通判之故,梅尧臣改官河阳县主簿。河阳距洛阳不远,他常因公事来洛,借机与欧阳修等一众文士交游。1033年冬天,梅尧臣离洛赴汴应进士试,欧阳修“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此后,梅尧臣落榜,年复一年困于州县;欧阳修则一再被贬。在洛阳的那两年,成了他们一生中最美的时光。
见鳜鱼,圣俞怀永叔
欧阳修字永叔,梅尧臣字圣俞,二人后来频频书信往来,皆以字相称。欧阳修有超过150首诗题目中含“圣俞”二字,梅尧臣写到“永叔”的诗更多,可谓宋诗中一大景观。鳜鱼也是梅尧臣诗中一个特别的关键词。
公元1048年夏天,梅尧臣携妻儿回到宣城老家,秋后,又应晏殊征辟赴陈州(今周口淮阳)判官任,往返汴、颍、江、淮,于长途跋涉中创作了大量行旅诗。在经过涡水入淮河口时,他遇见一名垂钓的老翁,因而获得两条鳜鱼,思绪一下子被扯回19年前,满心都是好朋友永叔的名字。
中年梅尧臣在《涡口得双鳜鱼怀永叔》一诗中写道:“春风午桥上,始迎欧阳公。我仆跪双鳜,言得石濑中。……于兹十九载,存没复西东。我今淮上去,沙屿逢钓翁。因之获二尾,其色与昔同……”
当年的细节历历在目,春风轻拂午桥,他初遇欧阳修。仆人献上双鳜鱼,称捕自石间急流……如今见到这色泽犹似当年的一双鳜鱼,对知己的怀念一发不可收。
近20年来,郁郁不得志,常年困于州县的穷苦,使他无比怀念当年在洛阳,轻松惬意,诗酒优游……
母亲去世后,梅尧臣扶柩南归。有段日子,他旅居扬州。一天,朋友送来两条鳜鱼,再次勾起他的回忆:“昔时三月在西洛,始得午桥双鳜鱼。墨藓点衣鳞细细,红盘铺藻尾舒舒。麟台老监分烹去,莲幕佳宾唱和初。今日扬州使君赠,重思二十九年馀。”两条鳜鱼,他怀念了20多年;直到人生暮年,他仍惦念着30岁那年,上巳日,洛城南,伊水畔,午桥边……(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