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北宋西京,这里“河山控带,形胜甲于天下”,是古人理想的建都之所。在北宋之前,已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洛阳的建都史长达1500年。
明宗治洛
明宗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年轻时追随李存勖开疆拓土,居功至伟。入洛登基后,他改元天成,重用贤臣冯道等人,虚心纳谏,励精图治。
洛阳博物馆所藏五代白瓷碗
昔日,后唐与后梁交战期间,后梁决堤放水,致使黄河中下游洪水泛滥。《册府元龟》《五代会要》等记载,明宗上台后加固河堤,兴修水利,疏浚隋唐大运河河道,亲自到龙门视察伊水石堰,并自幽州往东南新开漕运河路,修“斜谷阁道二千八百余间”通关中,“重开入蜀旧路”,打通了南北交通网。
庄宗执政时曾大建洛阳宫阙,鼓励官员和富户自建豪宅,以致京城内占道扩建成风,道路不通。明宗严禁囤地,诏令京城百姓每户只许建一处宅院,同时整顿朝堂,改革币制,减轻赋税,坊市合一发展商贸,后唐气象为之一新。
明宗徽陵在今北邙山下孟津区送庄镇,陵园已不存,风吹麦浪,田野间遥见孤冢,道旁有石碑刻载李嗣源生平。
《韭花帖》
刻印九经
后唐都洛十余年,政治上乏善可陈,文化上可圈可点。
书法家杨凝式居洛时挥毫题壁,其作品《韭花帖》《神仙起居法》等流传于世。进士庞式曾在嵩山嵩阳观(嵩阳书院前身)收徒讲学,光耀河洛。
嵩阳书院
此前历代,官学、私学教材多为手抄本,谬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书法家蔡邕牵头手写儒家经典,刻于石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前,史称“熹平石经”。天下读书人竞相抄录,车马盈道,络绎不绝。
后唐时期,雕版印刷术普及中原,冯道、李愚等人为了弘扬儒学,在洛阳国子监组织学者整理备注《易》《书》《周礼》等九部儒家典籍,统一标准文本,雕版印刷,全国发行,为后世保留了读书的火种。
这是史上首次大规模印刷儒家典籍,前后历时二十多年,直到后周时期才刻印完毕,史称“五代监本”或“监本九经”,“由是,虽乱世,九经传布甚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