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截图
前情提要
委屈也好,同情也罢,“鸡骨泥”都引爆了淀粉肠行业长期存在的“信任危机”;完善监管,制定国标,食品行业自救也得靠“良币驱逐劣币”的合力。
年年“3·15”,作用有多大?
2024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已过去近一周时间,各类打假话题多次冲上热搜。围绕制假售假、市场监督、商家自辩等内容,网友讨论热烈,舆论持续发酵。其中,影响最广、热度最高的当数“鸡骨泥淀粉肠”。
事件缘于央广网在3月15日当天发布的“2024啄木鸟消费调查”特别报道,文中称有相关厂家透露淀粉肠“都是用的鸡肉和鸡骨泥”,记者在电商平台查询发现“目前出售鸡骨泥的多是经营宠物食品的商家”“商家表示骨泥不建议人吃”,且整个行业缺乏专门国标。
一传十,十传百,曾有着“国民零食”之称的淀粉肠,在短时间内成了“最恶心食品”的代名词——谁还敢吃?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淀粉肠市场的整体行情还处在低谷阶段,无论是生产端还是零售端,都在这次冲击中遭受了较大损失,生动诠释了“一颗老鼠屎”的行业杀伤力。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食品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家出问题,大家受牵连”:普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考量,首先建立在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础上,而非单独某个品牌。
“鸡骨泥淀粉肠”的网络舆情发酵,算是直接引爆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淀粉肠食品安全问题的质疑和担忧。这样一个缺乏专门国标、生产经营鱼龙混杂、街头摆摊问题颇多的食品行业,如同时刻坐在舆论的火药桶上,早晚要出事。
当下唯一能挽救淀粉肠的举措是,立刻由各地监管部门来一次大排查,有问题的要处置,没问题的公示,同时尽快出台专门国标,规范生产销售。
相比于发现问题、呼吁监管,在移动互联时代,“3·15”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对全体行业从业者的不断警醒——形成行业合力,“良币驱逐劣币”,才能筑牢公众信任,共享诚信利好。
谁想砸大家的锅,就先砸谁的饭碗!(洛报融媒·洛阳网新闻观察员 洛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