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xiāo),古时又叫“鸱(chī)” “逐魂鸟”等,因其习惯于黄昏或夜间活动,民间又称其为“夜猫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猫头鹰。古代先民认为,它有辟邪驱凶的作用,因此,它被看成是受人尊重的神鸟,是不畏强暴、骁勇善战的化身。
鸮(xiāo),古时又叫“鸱(chī)” “逐魂鸟”等,因其习惯于黄昏或夜间活动,民间又称其为“夜猫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猫头鹰。古代先民认为,它有辟邪驱凶的作用,因此,它被看成是受人尊重的神鸟,是不畏强暴、骁勇善战的化身。
在各地的出土文物中,有不少与“鸮”有关的文物,如网友们熟知的“萌物”——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妇好鸮尊和山西博物院的商青铜鸮卣。在洛阳博物馆内,有一件西周时期的玉鸮,同样也是“萌萌哒”。这件玉鸮以浅黄色玉雕刻而成,嘴尖下折成钩,两角弯曲,尾部上翘,两足蹲立,头部刻画两眼,身上刻画羽毛。
仰韶文化有陶鸮尊,商代有铜鸮尊。专家推测,古人把祭器做成鸮的形状,就是期望借助鸮来通神灵。玉鸮最早见于红山文化,发展至商周时期,仍保留红山文化的风格。玉鸮造型多样,有大有小,姿态各异,技艺高超的玉工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尽力夸张其不同姿态。玉鸮是天地、人神合一的代表形象之一,古代先民借其抒发对神鸟崇拜及喜爱的情感。(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