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生于公元768年——此前数年,“诗仙”李白刚驾鹤西去;此后不久,“诗圣”杜甫也撒手人寰。
一场“安史之乱”,差点把唐朝的命脉折腾断了。时代呼唤新的人才重续大唐文脉,于是,老天给人间送来了一个韩愈。
他奋斗多年,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三次参加选官考核,三次给宰相写求职信,披肝沥胆做学问,呕心沥血写诗文,顽强地与命运搏斗,终于熬出了头,被奉为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成了一颗光耀千古的明星。
明星点亮了漆黑的夜空,韩老师照亮了有志青年的成才之路。他提携帮助过洛阳的许多读书人,比如“诗鬼”李贺、“诗囚”孟郊,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勇敢追梦。
有志青年的指路明灯
《新唐书》记载,韩愈学问渊博,曾任国子监博士,在唐代最高国立大学教书育人;亦曾分司东都,在洛阳工作多年。
韩老师爱才。听说洛阳神童李贺7岁能写诗文,他专程登门探访。小李现场赋诗,“援笔辄就”《高轩过》,韩愈惊喜不已,直夸李贺是好苗子。
李贺长大后,揣着诗集进城找韩愈指教。韩愈读了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赞不绝口,给小李提了许多写作建议,鼓励他考进士。
但李贺拿不到“准考证”——有人说李贺父亲的名字“晋肃”与“进士”谐音,他考进士犯忌讳,有违孝道。
韩愈公开发表《讳辩》,力挺李贺:倘若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要是父亲叫仁,儿子还不能做人啦?某些人嫉贤妒能,诋毁李贺,真是内心阴暗!
对落魄诗人孟郊,就是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那位,韩老师也送上了春天般的关怀。
史载,韩愈收入增加后,经常资助困难学生。有人到韩愈家做客,“持愈金数斤去”,韩愈习以为常。
孟郊性情孤僻,穷困潦倒,晚年定居洛阳方得安稳。韩愈欣赏孟郊的才华,不但时常接济孟郊,还在“朋友圈”转发孟郊的诗文,逢人就夸孟郊有才。
李贺、孟郊能跻身历史名人榜,韩老师居功至伟。
造福百姓的正直好官
唐代文人李渤是被韩老师从深山里“薅”出来的。
李渤德才兼备,正直无私,却隐居在洛阳附近的少室山中,不问世事。唐宪宗诏令李渤进京当官,李渤不干,还扯了一番大道理,证明当官无聊。
韩愈听说此事哭笑不得。老韩我当年怀才不遇,求职无门,一身本事无处施展,你小子傻乎乎的,竟要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他写了一封《与少室李拾遗书》,条分缕析,晓以利害,劝李渤赶紧出山:当官利国利民利己,不当官误国误民,旁人还会嘲讽你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朝中人引颈东望盼着见你呢,“争先睹之为快”,快来!
成语“先睹为快”便由此而来。
李渤认为韩老师的话对极了,火速出山,为百姓谋福利。
韩愈脚踏实地,尊重现实,活得真实。他认为有才之人应当报效国家,造福苍生,当官可以合法调度社会资源,实现理想。
韩愈为官多年,几度浮沉。他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大旱,遍地饿殍。京兆尹李实封锁消息,谎报粮食丰收,百姓安康。韩愈弹劾李实,揭露真相。
在潮州(今广东潮州)工作时,韩愈驱逐鳄鱼,振兴教育;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工作时,他禁止买卖人口,解救奴婢……百姓爱戴他,用他的姓当孩子的小名。
唐宪宗想把法门寺佛骨请入宫中供养。韩愈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坚决反对,痛斥皇帝“这么干国运不会长”,气得皇帝差点杀了他。
公元821年,镇州(今河北境内)兵变,节度使被杀。朝廷派韩愈去安抚叛军。洛阳老乡元稹怕他有去无回,直叹“韩愈可惜”。韩愈置生死于度外,慨然前往,不顾叛军威胁,圆满地完成了谈判使命。
治国安邦平天下,韩老师为有志之士树立了光辉楷模。
苦口婆心的睿智家长
好老师未必是好家长,但韩愈把这两者完美结合。
如今,不少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时被气得头晕,拍桌怒吼。韩愈的儿子韩昶小时候调皮贪玩,不爱读书,韩愈也很焦虑,但他很有耐心,没有训斥孩子,而是以诗为信,谆谆教诲,温和而有耐心地勉励儿子:“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儿啊,有文化有知识与没文化没知识差别很大,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父母有不如自己有,家财万贯不如学问藏身,希望你好好学习,出人头地,活得体面而有尊严。
韩昶幡然醒悟,从此一心向学。后来,韩昶奋发有为,成了韩老师的又一个骄傲。(洛报融媒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