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没胃口,不如试试洛阳老乡杜甫推荐的特色凉面:槐叶冷淘。
杜甫一生漂泊,走遍大江南北,尝尽人间百味,曾在京城见识过宫廷盛宴,也曾在逃亡路上吃糠咽菜;曾与李白哥哥在洛阳桥头开怀畅饮,也曾与乡野村夫分享廉价“二锅头”。
身为“落魄美食家”,杜甫推荐的夏令菜,错不了!
来一碗大唐凉面
古人称凉面为“冷淘”。相传,冷淘的起源与女皇武则天有关。武则天吃热面条烫伤了舌头,御厨惶恐,遂潜心研制出了过水凉面。
杜甫爱吃的槐叶冷淘是古时很流行的一种凉面。槐叶性凉,败火生津。用嫩槐叶捣汁和面,做成碧绿的面条,煮熟后放入冰水浸漂,捞出来浇上熟油,放入水井或冰窖冷藏,吃时用调料拌匀,绿莹莹,凉丝丝,实乃人间美味。
在唐代以前,夏天冰块是奢侈品,只有王公贵族才有条件冬日储冰,夏日享用。《唐六典》里说,槐叶冷淘原是宫廷小吃。每逢夏日,宫中会供应凉面,给上朝的高官当工作餐。后来,宫廷冷淘传到了民间,风靡各地。
杜甫幼年丧母,住在洛城的姑妈家。洛阳人爱吃面,夏天估计会三天两头做冷淘。“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和着槐叶汁做出的冷淘,用杜甫的话说那是“碧鲜俱照箸”“经齿冷于雪”,大家都喜欢,吃罢一碗还想再来一碗,手快有手慢无,“加餐愁欲无”。
唐宋往后,凉面花样翻新,有用树叶、花瓣、蔬菜做汁的,有用鳜鱼、鲈鱼、虾肉做浇头的。文人王禹偁吃过甘菊汁和面做的冷淘,“芳香敌兰荪”。
“吃货”苏轼和杜甫一样偏爱槐叶冷淘。老苏曾带着白酒和鲈鱼去同事詹范府中做客,詹使君招待他吃了一顿槐叶冷淘,“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有酒有鱼有凉面,老苏心满意足,直叹“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三余”意为闲暇时光。三国时期的董遇认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一年之中的冬天、一天当中的夜晚、四季之间的阴雨天都是难得的休闲时光。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碗可口的凉面解决不了的。闲来无事,吃饱了睡个舒坦觉,人生真美好!
找一个默契的“饭搭子”
杜甫爱吃的夏令菜大都是爽口凉菜,比如凉拌藕丝什么的。
他在《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中提到,一帮公子哥儿带着歌舞妓避暑游玩,他在旁作陪。“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贵公子和佳人用冰块调冷饮、拌藕丝,大家吃吃喝喝,欢声笑语不断,突如其来的一阵雨非但不扫兴,反而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杜甫求职多年,梦想着辅佐君王,实现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追梦之旅很不顺,他屡屡碰壁,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交不起房贷买不起车,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藏起自尊,逢迎权贵,在夹缝中寻找机会。
陪贵族应酬是杜甫的日常生活片段。“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满桌山珍海味,不过是充斥着虚情假意的“社交饭”,食之无味。
杜甫在各色名流府中吃过不少高档菜,比如他在何将军家尝到的“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等,可他最难忘的,还是贵族们不屑一顾的“大路菜”。
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战乱不休,杜甫四处逃难,“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路上吃到的一口野蜂蜜都让他满心欢喜。
他曾大病一场,穷困潦倒,人憎鬼嫌。老朋友王倚古道热肠,虽然自家不富裕,却赊米、买酒,亲自下厨,费尽心思为老杜张罗了一顿美食。这份真挚的情谊,令杜甫感怀不已,不停念叨“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故友卫八招待杜甫的那顿家常饭,更是好吃到让老杜流泪。那天,老杜在异乡与20多年未见的卫八重逢,两人喜不自禁,相携到老卫家聊天叙旧,“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多么美好。
在《赠卫八处士》中,杜甫动情地描绘了那晚的场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人生无常,难得相见,当年的少年郎如今已白发苍苍。共同认识的老朋友多半已过世,咱老哥俩明日一别,山高水长,世事苍茫,再相见亦不知是何时。
这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的一顿饭!因为陪我吃饭的人是你!(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