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史悠久,有4000多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这里是最早的中国,也是无数古人激扬青春、建功立业的地方。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
洛阳历史悠久,有4000多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这里是最早的中国,也是无数古人激扬青春、建功立业的地方。
当古人的青春遇到洛阳,又会碰撞出怎样非凡的历史火花?
少年成名
在心理学上,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对诗圣杜甫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
今天,人们想到杜甫,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他脸上的悲苦之色,似乎从来就没有消退过。
事实上,杜甫虽经历了大唐由盛至衰的转折,其前半生却与“悲苦”二字无关。他在洛阳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青年时期也是意气风发。即使后半生颠沛流离,梦萦魂牵的仍是洛阳:这里是河洛地区的中心,为他提供了无尽的文化养分;在洛阳城东的首阳山下,还有他一生眷恋的故园——土娄旧庄。
土娄旧庄是杜氏家族为守墓祭扫而置的产业,位于杜氏祖茔附近。这里埋葬着杜甫引以为傲的两位先祖——西晋名将杜预、盛唐诗人杜审言。
杜预是杜甫的十三世祖,博学多才,也是杜甫的人生偶像。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年间进士,曾任洛阳丞,后官至修文馆直学士。他去世后,长子杜闲在土娄旧庄守制三年,后娶妻清河崔氏,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生下杜甫。
因崔氏早逝,杜甫曾被寄养在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的二姑母家,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壮游》一诗中,他称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岁时,他已享誉洛阳文坛,连大名士李邕和王翰都慕名而来与他结交。
杜甫在洛阳浓厚的文化氛围里沉醉了。不过,此时的他只是一个少年,还带着孩子气的一面。在《百忧集行》一诗中追忆往事时,他就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少年成名,虽自视甚高,但仕途走得很不顺。24岁那年,他从吴越游历归来,第一次参加贡举考试,就因有考生顶撞考官,他受牵连而落了第。为了散心,他到山东探望任兖(yǎn)州司马的父亲杜闲,过了几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潇洒日子。
求官生涯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杜闲去世了。
30岁的杜甫将父亲安葬在杜氏祖茔,刻石立碑,同年还在寒食节祭拜远祖杜预,并留下了著名的《祭远祖当阳君文》,称:“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在土娄旧庄,杜甫度过了一段平静时光。天宝三年(公元744年),44岁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还山”,来到洛阳。他和33岁的杜甫结伴同游,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时候的杜甫,还没有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欲广揽贤才,命天下“通一艺者”皆到长安应试。杜氏世代“奉儒守官”,杜甫也希望借机走上仕途,可是,宰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由,一个人才也没有举荐,杜甫就这样再次落第。
回到洛阳后,杜甫仍不甘心。他想有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因此再次前往长安求仕。可是,不管他再怎么努力,仍未能得到一官半职。直到天宝末,关中大饥,他才被授了一个小官,负责看守兵器、管理门禁等。
紧接着,安史之乱爆发了,先是洛阳城陷,随后潼关失守。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叛军进逼长安,72岁的唐玄宗仓皇离京,避乱入蜀,杜甫也带着家人加入了逃难的行列。
对杜甫来说,安史之乱是他人生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在今银川)登基的消息后,他报国心切,从避难的地方只身北上,要去为朝廷效命。可是,经过长安时,他被叛军俘获,在城中一困就是大半年,其间还写下了《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后来,他趁朝廷发兵平叛之机,冒死逃离长安,“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唐肃宗十分感动,授杜甫为左(一作右)拾遗。
左拾遗官阶不高,为从八品上,但对杜甫来说,这已是他仕途的巅峰。身为谏官,他想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然而因为替宰相房琯辩护,他不久就被逐出朝廷,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冬,得知唐军已收复洛阳,杜甫便急切地踏上了归乡之路。他在土娄旧庄一住数月,直到次年暮春才动身返回华州。沿途目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他写下了组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归葬洛阳
回到华州后,杜甫辞了官。他想回洛阳,可这里已被叛军再度占领,且到处闹饥荒,他只好携家眷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十月又流落同谷(今甘肃成县),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月。
这是杜甫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饥荒和战乱已把他逼到绝境。为了生计,他决定到蜀地投靠故友。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经过一个月的艰难跋涉,杜甫一家终于抵达成都,暂住在城西浣花溪畔的僧舍里。次年春天,在故人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建起草堂,在成都西郊安了家。后来,洛阳故交严武镇蜀,曾向朝廷奏请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杜甫也被称为杜工部。
不过,在蜀地数年后,杜甫已衰老多病,只想早日回到洛阳。得知官军已平定安史之乱,他更是恨不得马上动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杜甫携家人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然而,这一路走走停停,历尽艰辛,直到生命尽头,他也没能抵达终点。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56岁的杜甫寄居夔州。重阳节时,他登上白帝城的高台,留下了《登高》这首千古绝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正当杜甫心情低落时,友人孟仓曹告诉他,自己因公事要去洛阳一趟。杜甫忙写了一封书信交给孟仓曹,请他无论如何要到土娄旧庄看一看。在《凭孟仓曹将书觅土娄旧庄》一诗的最后,杜甫写道:“十载江湖客,茫茫迟暮心。”确实,故园一别近十年,他也真的老了。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抱病离开夔州,到了江陵,后又辗转南下,流落湖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初冬,预感到时日无多,杜甫艰难地题下绝命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不久辞世,时年59岁。
临终,杜甫叮嘱次子杜宗武,要把自己葬回杜氏祖茔。可是,直到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焦劳昼夜”,将他的遗骨迁回洛阳。去世43年后,杜甫终于魂归故乡。
今天,杜甫是世界文化名人,人们对他的诗评价很高,而他诗中的故园和精神家园,就是洛阳。 (本系列完)(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广英 实习生 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