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宣纸,轻敷于凹凸有致的器物之上,浸湿打实,使器物上的字形和纹路凸显出来,以拓包蘸墨或朱砂,轻点凸痕,使之完美浮现于纸本之上,此为传拓。
裴高博制作拓片
一张宣纸,轻敷于凹凸有致的器物之上,浸湿打实,使器物上的字形和纹路凸显出来,以拓包蘸墨或朱砂,轻点凸痕,使之完美浮现于纸本之上,此为传拓。
传拓技艺为我们保存了众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博大精深的汉字书法、精美绝伦的绘画、巧夺天工的镌刻艺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古老技艺或多或少被高科技所替代,但传拓技艺沿用至今。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偃师裴氏传拓技艺。
始于东汉出自洛阳
传拓,又称拓印,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的洛阳,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作为复制和保存金石文献资料的重要方法,拓印的发明与东汉时期盛行的刻碑之风和蔡侯纸的出现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蔡侯纸出现大半个世纪之后的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汉灵帝诏蔡邕等人书刻《周易》《尚书》《论语》等七经文字于46块碑石之上。这些碑石立于东汉太学(今伊滨区佃庄镇境内)门外,史称“熹平石经”,这是我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石经立起后,每日到太学门前观览的人不绝于道,甚至出现了“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的景象。
《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刻石技术愈益普遍而精工,好字因好刻得保存于久远,并由此发现摹拓术。”学界通常认为,熹平石经的刻制,直接导致了拓印的发明。
裴高博拓片作品
保护为先精益求精
构图生动的“永昭陵东列瑞禽”、盛大威仪的“北魏释迦牟尼佛造像”……近日,在位于偃师区二里头遗址公园游客服务中心的裴氏拓印传习所,一幅幅精美的历史画卷拓片向世人诉说着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
偃师裴氏传拓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裴高博从事传拓数十年,技艺精湛,曾拓过河北南宫县重修碑记、巩义永昭陵、偃师水泉石窟等众多田野碑刻造像。
“爷爷喜好书法,对拓片也有研究,家里现在还留有爷爷的拓片作品。”裴高博介绍,父亲裴建平传承了爷爷的爱好,并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洛阳知名拓工石庚寅,虚心求教、刻苦钻研,探索制作出独特的“扫刷”“拓包”等拓印工具,创新形成了特点鲜明的裴氏传拓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