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节,舞蹈《洛神水赋》再现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也让很多人想起了千古名篇《洛神赋》的作者曹植。
今年端午节,舞蹈《洛神水赋》再现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也让很多人想起了千古名篇《洛神赋》的作者曹植。
神话传说中,洛神名叫宓(Fú)妃,是从远古走来的伏羲氏之女。然而,人们更愿意相信,曹植笔下的洛神原型另有其人,那就是他的嫂子甄氏。
传说甄氏即洛神
曹植与甄氏的爱情故事,在唐代已广为流传,如中唐诗人元稹有“思王赋感甄”的诗句,晚唐裴铏(xíng)也在《传奇》中说,“陈思王《洛神赋》乃思甄后作也”。
一般认为,这种说法源自唐人李善的《文选注》。
南北朝时,南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文选》,其中收录了《洛神赋》。到了唐代,崇贤馆直学士李善为《文选》作注,并上呈唐高宗。李善是书法家李邕的父亲,当过皇子李贤的老师,后以讲授《文选》为业,人称“《文选》学士”。
李善治学严谨,在《文选注》中引用了大量文献,几乎字字有出处。他说曹植求娶甄氏而不得,《洛神赋》是其为感怀甄氏而作,出处却有些模糊。清人何琇就说,《洛神赋》注感甄事,题为“《传》曰”,不知出自何《传》。也有学者认为,这段故事出自南宋尤袤刻本的《文选注》,其他刻本中没有,应为后人所加,并非李善原注。
不过,《洛神赋》中有一句“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文选注》的各刻本都称:“盛年,谓少壮之时不能当君王之意,此言感甄后之情。”
大概是为了坐实曹植与甄氏的“绯闻”,裴铏在《传奇》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处士萧旷月夜弹琴,忽闻洛水之上有人长叹。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位美人。美人自称洛神,萧旷便问:“听说甄后去世后,陈王在洛水边遇其精魄,遂作《感甄赋》,后觉事之不正,改为《洛神赋》,托意于宓妃,是这样的吗?”美人道:“我就是甄后,当年因慕陈王才调,被文帝怒而幽死,后来精魄遇陈王于洛水之上,发生的事情和你所说的一样。”
对曹植与甄氏的爱情悲剧,唐人寄予了无限同情。那么,在唐代之前,人们是否已将《洛神赋》与甄氏联系起来了呢?从大画家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图》中,有人发现了端倪。
顾恺之是东晋人,他所绘的洛神头绾灵蛇髻,而据晋人所著《邺中记》等记载,灵蛇髻就是甄氏发明的。从这样的巧合来看,唐代流传的洛神故事也许并非捕风捉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