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偃师市缑氏镇官庄村,有一座三层的民国时期建筑,这就是官庄小学旧址教学楼。
在偃师市缑氏镇官庄村,有一座三层的民国时期建筑,这就是官庄小学旧址教学楼。
官庄小学旧址教学楼
官庄小学不仅是偃师南部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小学,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更是党的外围组织——中国反帝大同盟的诞生地。20世纪30年代,盟员们依托官庄小学开展革命活动,号召人们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壮大了革命队伍,官庄小学成为当地革命的摇篮。
子承父志,两代人接力办学
近日,在官庄村村民杨公水带领下,我们来到官庄小学旧址。官庄小学旧址教学楼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砖木结构,后面是院子。进入院内,沿着陡峭的木楼梯进入第三层的教室,粗大的木梁横亘在房顶下方,上面“民国十八年”“杨章武”等字迹清晰可辨。据介绍,这是官庄小学旧址教学楼当年建造时留下的字迹。细细算来,官庄小学旧址教学楼建于1929年,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了。
提起官庄小学,就不得不提杨源懋(mào)和杨章武父子。杨源懋是官庄村人,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河南省议会议长,27岁时在开封病逝。杨源懋乐于办学,曾在洛阳、开封等地创办学堂。
杨源懋逝世后,其子杨章武继承父志,多方筹措资金,1929年带领乡亲们新建了一栋三层砖木结构的官庄小学教学楼。官庄小学招生范围遍及偃师府店、缑氏、顾县、高龙等地,登封、伊川等地的学子也有到此求学的。
建立组织,宣传抗日主张
杨章武在思想上追求进步,他多次与共产党员温健公接触,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读书会,思想上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杨章武思想上的转变,为共产党员在官庄小学开展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杨章武还邀请毕业于省立开封师范的刘子翰,到官庄小学任校长。
此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兴起抗日热潮,偃师的共产党员也积极活动起来。1931年,中共偃师县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偃师工委)成立,开展抗日活动。
在偃师工委的领导下,官庄小学的革命活动也异常活跃。为推动偃师抗日救亡运动开展,1933年,共产党员刘子翰在官庄小学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反帝大同盟,积极发展进步青年为盟员,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依托小学,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中国反帝大同盟名义上以读书会的形式存在。为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中国反帝大同盟办了两个壁报——《火炬》和《蓓蕾》,还在盟员中传阅进步刊物。
受限于当时的形势,所有刊物均在夜间秘密印刷,主要内容是揭露国民党残酷压榨劳苦大众的事实,宣传苏区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情况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号召人们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中国反帝大同盟还组织盟员学习了田汉的《战友》。随后,他们把《战友》改编成话剧,宣传抗日将士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揭露批判国民党卖国求荣的可耻罪行。该话剧在学校、农村演出后,引起轰动。
借助办学优势,刘子翰带领盟员们积极接触当地农民,向他们宣传抗日主张。刘子翰还带领学生到地头和农民座谈,通过算账的方式,分析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的原因,启发农民的觉悟,教育农民只有推翻压在头上的帝、官、封三座大山,才能翻身得解放。
由于刘子翰等人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官庄小学同偃师中学成为当时偃师革命重要的两处发展基地。
官庄小学对杨章武等人及偃师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与共产党员的多年接触,1937年8月,杨章武经河南地下党领导人刘子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开展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杨章武担任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务。
1939年至1941年年初,中共偃师县委在官庄小学建立西四区区委会,领导、组织当地开展革命活动。这一时期官庄小学的校长、教师、工友,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官庄小学为偃师革命发展培养了一批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官庄小学仍一直发挥教书育人作用。20世纪90年代,官庄小学迁入新址。
如今,经历90余年风雨,官庄小学旧址教学楼依旧屹立在官庄村,默默向村民讲述那段难忘的革命岁月。(记者 孙小蕊 通讯员 李博 赵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