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网首页 新闻 县区 百姓呼声 电子报
简体 繁体
  新闻 | 图片 | 洛阳

河洛地理:走进济源

您当前的位置 : 洛阳网 > 新闻中心 > 洛阳 > 经典洛阳 > 古都探遗  来源: 洛阳网-洛阳晚报 2021.01.27 10:48

  洛阳都市圈中,济源与洛阳相距不远,可谓山水相依,历史人文的纽带更是将两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1000多年前,河南尹白居易从洛阳出发,前往济源访古探幽。年过花甲的他兴致勃勃,题诗大赞济源山水之美。

  更早时,“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在洛阳相遇,两人也曾结伴北渡黄河,到济源王屋山访道。

俯瞰王屋山

  王屋山是道教名山,因“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其主峰为天坛山,相传是黄帝设坛祭天的地方。李白一度向往出家修道,他在写给王屋山人孟大融的诗中,还称“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在王屋山脚下,流传着愚公移山的故事。多少年过去了,如今,愚公想搬走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仍在,愚公移山的精神却早已根植这片土地,成了济源的城市名片。

  济源因济水之源而得名。济水的源头有两个,一在王屋山,称西源;一在济渎庙,称东源。

  济渎庙始建于隋,是历代祭祀“北渎大济之神”之地,规模宏大。其附近有庙街遗址,也称原城遗址,史籍中有少康迁原、帝杼(zhù)居原的记载,这里即为夏都之一的原城所在地。

  春秋时期,周王室发生了王子带之乱。晋文公率军到洛阳平叛,立下大功,周襄王便将黄河北岸的原及阳樊等采邑赐给了晋国。

  原和阳樊都在今济源境内。当时,原地之民不愿归晋,晋文公围城三日,并不进攻,最终以诚信打动了原民,并留下了“伐原示信”的典故。

  然而,阳樊人不吃这一套。他们是周太子虞仲的后代,一直由周天子直接管辖,怎么可能接受晋文公的统治?

  后来,阳樊大夫仓葛提出,周襄王“赐地非赐百姓”,他可以交出城池,但要把城中百姓带走。晋文公无奈答应了。仓葛率众向东南退出二十里,先用战车围成简易城池,随后在其地筑城,便称轵(zhǐ)城,轵即指车轴的末端。

  轵城是济源的前身。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精彩故事,很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大明寺

  古轵(zhǐ)国与大明寺

  王子带之乱发生在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算起来,轵城的历史已有2600多年。

  战国时期,轵城曾为韩国都城,后来又属魏国。据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魏国的轵城曾“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之一。

  秦汉时期,轵城地位重要。西汉初年,惠帝之子刘朝、文帝之舅薄昭等都曾被封为轵侯。今轵城镇的中王村有大明寺,相传就是当年古轵国的宗庙所在地。

  大明寺地处古轵国的中心,经过历代重修,至今保留着金元时期以来的建筑和碑刻。寺中有一株千年七叶树,据寺僧介绍,它夏初开花,花如塔状,十分繁茂。

  在大明寺的东南方向,还残存着古轵国的部分城墙。

聂政冢与聂政祠

  聂政冢与聂政祠

  聂政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许多人知道他的名字,却不一定知道他是哪里人。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早有记载:“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也就是说,聂政是轵城深井里人,老家在今济源的轵城镇一带。

  聂政为人仗义,年轻时因杀人避仇,带着母亲、姐姐前往齐国,当了一名屠夫。后来,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结怨,就与聂政结交,想让他替自己报仇。

  母亲去世后,聂政为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独自入韩刺杀侠累,后又毁容自尽,以免连累亲人。其姐也是烈女,闻讯赶来伏尸痛哭,并当场撞死。

  关于聂政之死,还有为报父仇刺杀韩王的另一个版本。后世流传的古琴曲《广陵散》,最初就叫《聂政刺韩王曲》。今轵城镇泗涧村有聂政冢,冢前有聂政祠,俗称将军庙,相传始建于宋代。

五龙口水利设施

  五龙口与沁河谷栈道

  在五龙口镇的沁河出山口,有一处重要的古代水利工程——五龙口水利设施。

  据《济源县志》等记载,这处古代水利工程始建于秦代。当时,渠首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因此称为枋口堰,后称秦渠枋口。

  此后,历代对其进行了改造及扩建。曹魏时期,河内典农司马孚奉诏重修枋口堰,将木门改为石门。唐代后,枋口堰改称广济渠。

  明清时期,沁河出山口的引水河道增至五条,分别为广济渠、广惠渠、永利渠、利丰渠、兴利渠,因呈五龙引水之势,故称五龙口。现在,沁河流经的古老灌区被称为广利灌区。

  沁河从太行山中流出,两岸都是峡谷。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为开通洛阳至上党(在今山西长治)的军用粮道,司马懿在沁河谷修了一条长约90公里的栈道,其南端就在五龙口镇的沁河出山口,至今遗迹尚存。

王屋山

  王屋山与愚公移山

  王屋山地处济源西北,是一座道教名山。盛唐开元年间,著名道长司马承祯曾在这里修行,唐玄宗还让妹妹玉真公主拜他为师,普通人入山修道的更是数不胜数。

  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南麓建有阳台观,作为自己的居处。公元744年,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从洛阳出发,到王屋山寻访司马承祯,不料道长已经仙逝。李白在这里留下了草书《上阳台帖》,这也是他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

  《上阳台帖》全文共有25个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一作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上有宋徽宗所题瘦金体“唐李太白上阳台”字样,弥足珍贵,今藏故宫博物院。

  后来,阳台观被重建为阳台宫,愚公移山群雕就在距阳台宫不远处。战国时期,《列子·汤问》中记载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如今,人们仍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

济水东源“小北海”

  济渎庙与济水之源

  即使没去过济源,很多人也听说过济渎庙。它地处济水东源,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14年后,这里又设了济源县。

  济源因济水之源而得名,济渎庙是祭祀济水的地方。

  今天,人们对济水已没有多少印象,但在古代,它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而四渎和五岳都是天子祭拜的主要对象。

  《尔雅》中称:“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也就是说,济水能够独流入海,因此名列四渎,地位重要。

  除此之外,济水还以清而闻名。如唐玄宗就封其为“清源公”,白居易也在《题济水》一诗中说:“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今天的济渎庙坐北朝南,呈“甲”字形,建筑精美,碑刻繁多。其中的《投龙简记》碑为元代赵孟頫所书,尤为世人所称道。

盘谷寺

  盘谷寺与乾隆御碑

  盘谷寺位于济源东北的克井镇,创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它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韩愈的一篇《送李愿归盘谷序》。

  李愿是韩愈的友人,公元801年归隐盘谷。他的弟弟李愬(sù)曾雪夜袭蔡州,平定淮西的吴元济叛乱,后来因病在洛阳去世。

  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开篇,韩愈写道:“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他知道李愿厌倦了官场,只想“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遂对友人的选择表示支持。北宋大文豪苏轼对此文评价很高,认为“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为确定盘谷的位置,特撰写《济源盘谷考证》一文,并亲书《送李愿归盘谷序》,称盘谷为“名山胜迹”。

  今天,盘谷寺前有御碑亭,碑上就刻有这两篇文章,题为《歌盘合契》,寺后山上也有《济源盘谷考证》的摩崖石刻。

沁园遗址

  沁园遗址与《沁园春》

  沁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它发源于山西,穿太行山流经济源,在济源东北的五龙口镇留下了一个地名,就是沁园。

  沁园又称沁水公主园。东汉时,济源境内设有三个县,分别为轵县、波县和沁水县。其中,沁水县是汉明帝女儿刘致的封地,她也因此被称为沁水公主。

  汉章帝时期,外戚窦宪横行朝野,竟“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即以低价强买沁园,公主也不敢和他计较。汉章帝发现后勃然大怒,窦宪才将沁园归还公主。

  后来,人们作词讽咏此事,词牌名《沁园春》就由此而来。中晚唐时,宰相裴休是济源人,曾在园北建化城寺;金代时,沁园仍被官员作为游宴之所。

  到了元初,耶律楚材有诗称“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可见沁园已渐废毁。今天,五龙口镇化村南有沁园遗址,相传这里就是沁园所在地。

卢仝故里

  《七碗茶歌》与卢仝故里

  卢仝是济源人,号玉川子,家在思礼村。他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后代,一生清贫,却嗜茶如命,人称茶仙。

  尽管颇有才名,卢仝却不喜仕进。他年纪轻轻就隐居嵩山,后来又卜居洛阳,家中只有破屋几间,图书满架,靠借粮艰难度日。

  一次,友人孟简寄来新茶,卢仝高兴之余,赋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中有“七碗茶”之吟,也称《七碗茶歌》,是这样写的:“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后来,《七碗茶歌》传到日本,“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也就成了日本茶道的精髓。

  今天,思礼村有清代所立的《卢仝故里》碑,为时任广东道监察御史的刘迈园所题。

  画外音

大明寺古树苍劲

  法海是裴休的儿子吗

  在轵国故城大明寺采访时,我遇到了热爱文史的李林先生。他说,唐代宰相裴休故园在济源,而《白蛇传》故事中法海和尚的原型,就是裴休的儿子裴文德。

  法海竟是济源人?细想想,这倒真有可能。

  据《旧唐书》记载,裴休是一名书法家,“家世奉佛”。他曾担任盐铁转运使,晚年分司东都洛阳,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因为崇佛,他中年后便断绝肉食,焚香诵经,被世人称为“宰相沙门”。

  《金山寺志》中说,法海名裴文德,俗称裴头陀。他少年时被父亲裴休送入佛门,后来成为金山寺的高僧。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收录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其中法海的形象还是正面的。

  也就是说,后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被改为《白蛇传》,法海才被塑造成了一个“恶僧”。

  还能为法海正名吗?李先生摇摇头,无奈地笑:“《白蛇传》的故事流传太广,我们济源人是愚公的后代,太老实,法海的故事也没办法传出去。”

耄耋老人守护聂政祠

  两位耄耋老人的守护

  泗涧村在大明寺的南边,村中的聂政冢和聂政祠比较好找。我到的时候,祠前有两位老人正坐在那里晒太阳。

  这是一对老夫妻。老先生叫解雪芳,听力不太好,老太太叫曹雪香,两人都已85岁了。

  祠里供着三尊雕像,老太太说,中间的是聂政,两边分别是他的母亲及姐姐。她称聂政为大将军,并大声对老先生说:“你来给人家讲讲聂政的历史吧!”

  老先生一听,立即认真地讲解起来。他讲了《战国策》《史记》中对聂政的记载,语言精练,思路清晰,没有丝毫戏说的成分。

  我称赞老先生讲得好,老太太惋惜地说:“他就爱看书,懂得也多。要是耳朵不背,还能讲得更好呢!”

  明代吴国伦曾在《轵城》一诗中说:“生不必封公侯,死不必蹈东海。一诺千金,山河可改。”两位老人已在这里守护了30年,对他们来说,这也是在守护心中的那份骄傲。

古轵国城墙横亘田间

  《红楼梦》是否传承了沁园文化

  沁园遗址在化村南,我到那里采访时天已傍晚。听说我要问沁园的故事,80岁的郭思奇老人说:“走,我给你找个人来讲,他知道得最清楚。”

  他找的人叫杨家升,今年77岁,是化村的文化人。

  据杨家升介绍,化村原来叫花园村,“这是沁水公主园的所在地,你看,沁园遗址的文保碑就立在这儿”。

  杨家升还写有一篇文章,名为《沁园文化的传承》。他说,听老人们讲,化村以前住的都是贾家人,一个外姓也没有。明初郭姓从山西洪洞迁来后,逢年过节会与贾姓互相走动。1963年,他还在化村一郭姓人家发现一个小碟子,上面刻有“贾祠堂”的字样。

  他由此联想到《红楼梦》中的贾家,又发现大观园中有沁芳桥、沁芳亭等,且书中有许多俗语都是化村人常说的,因此判断《红楼梦》是沁园文化的传承,或者说,这部小说与沁园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记者 张广英 记者 曾宪平 文/图)

[ 责任编辑:潘亮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相关阅读
    “擦香香”时拍一拍 皮肤吸收会更好?
    “擦香香”时拍一拍 皮肤吸收会更好?
  • ·大把猛吃保健品 到底能起啥作用
  • ·孩子牙龈冒脓包 别乱挤别刺破
  • ·总感觉“油嘴滑舌”,是幻觉吗
  •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
  • ·朱延振:痴迷三十余年 耕耘盆中乐土
  • ·邻近小城访三苏,羊肉饸饹香久留
  • ·初冬虽至 洛阳县区亦可捡秋
  •  
    新闻排行
  • 快讯!洛阳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
  • 夏文化探索有重大突破!洛阳新发...
  • 冷空气来袭!洛阳气温风力齐“变脸”
  • 郑州大学洛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
  • 创意升级!洛阳推动陆浑“全鱼宴...
  • 洛阳机关事业单位跨区域调配闲置...
  • 回眸2024!洛阳稳中向好气象新
  • 洛阳市委科技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
  • 洛阳高新区全国排第51位 排名增幅...
  • 王城公园里的老虎较瘦?最新回复来了
  • 百姓呼声
    足球赛有球队队员学历造假?
    因为环保问题,市区垃圾车停运合理吗?
    精彩图片
    新安县磁涧镇:丹...
    郭蓉怡:青春接力 ...
    中科信息产业园(...
    于延明:豆香四溢 ...
    精彩热帖

    红红火火迎新年

    水天一色

    新春灯展探秘

    送子观音
    /桂花飘香的季节
    /迷恋嵩山
    /游上清宫有感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7000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921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北京盈科(洛阳)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