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30日,在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深圳博物馆,将举行“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这是继今年4月28日,在广东博物馆举行的“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之后,龙门石窟举行的第二次大规模外展。来自龙门石窟的76件(套)院藏精品文物,将和广大观众见面。
本月30日,在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深圳博物馆,将举行“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这是继今年4月28日,在广东博物馆举行的“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之后,龙门石窟举行的第二次大规模外展。来自龙门石窟的76件(套)院藏精品文物,将和广大观众见面。
两地盛事,让本次展览落户深圳
龙门石窟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龙门石窟申遗成功20周年,为了庆祝两地盛事,进一步加强深圳和洛阳两地的文化交流,举办了这次展览,同时这也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
“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本次展览的名字出自唐代诗人宋之问的《龙门应制》诗。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文坛上著名的“龙门夺锦袍”的故事。
1300多年前,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钟情于伊阙山水(龙门古称伊阙)的她,很喜欢其间的香山寺,经常游幸至此。一天女皇在香山寺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诗会上约定,谁先做出来诗女皇就赐谁锦袍,左史东方虬首先作成得到赏赐。然而,当最后宋之问呈上他的长诗《龙门应制》,深得女皇赞赏。于是,上官婉儿下阶夺过东方虬手中的锦袍,转赐到宋之问手中,这便是宋之问“龙门夺锦袍”的故事,也叫“香山赋诗夺锦袍”,后来成为一段文苑佳话,广为流传。
这次展览上,更突出对龙门石窟文化内涵的展示。例如对佛教造像中国化的历程进行了深入挖掘,对龙门石窟中反映的民族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等进行了提炼展示。其中此次展出的优填王像,反映了初唐石窟艺术与中印文化交流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龙门石窟的优填王像数量为全国之最。
众多精品文物中,有的为首次展出
据介绍,本次展览分为前言、序厅、三个单元以及结语组成,其中序厅包括龙门石窟大事记和互动触摸屏,可以让大家通过数字技术网游龙门石窟,第一单元为孝文革新——北魏龙门石窟的开凿与艺术,第二单元为东都政治——唐皇室与龙门石窟造像的鼎盛,第三单元为文物归来——海外流失龙门造像的回归。海外流失文物回归中,展出了8件过去流失海外并回到祖国怀抱的龙门石窟文物,这些文物在去年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今年的广东博物馆和三大石窟联展中,都进行过展出,而且深受观众欢迎。
今年,在我市举行的“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中,展出了一批来自龙门石窟的精美文物,这次其中的精品也南下来到深圳,和广大观众见面。
例如记录着一个唐代粟特移民家族故事的安思泰石塔、记录着唐代圣善寺僧怀则事迹的经幢等等,这其中有不少是国家一级文物,同时也让更多尚未来洛阳欣赏三大石窟联展的当地观众,在家门口感受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展览突出龙门石窟考古发掘成果,通过展板和实物的方式,展示龙门石窟的六大考古遗址,包括奉先寺遗址、擂鼓台三洞窟前遗址、香山寺遗址、万佛沟第一窟窟前建筑遗址、龙门西山北坡唐代僧人墓地以及擂鼓台南侧一道沟山崖上窟内堆土、万佛沟区及沟底北崖瘗窟等。尤其是西山奉先寺和东山擂鼓台是唐代最重要的佛教造像遗迹之一,为我国古代寺院建筑和佛教造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中,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奉先寺遗址的一件经幢,在这次展览上首次和大家见面。这座经幢为八棱形柱体,上部残损,经题不存。因为顶部残损缺字,所以被立幢者僧名不详,仅知初住天宫寺。然而,天宫寺是隋至初唐东都洛阳的一座很有故事的寺院,这座僧幢作为一件珍贵的历史实物,记载了这段历史。
“重量级”文物将展出,线上线下活动同样精彩
龙门石窟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和之前的展览相比,这次展览更加重量级,展出了数尊大体量的坐佛造像,其中有的高达两米、重达两吨,是不折不扣的“重量级”文物。至于具体是哪些文物和大家见面,则需要到展览当天方能揭晓。
除了这些展品,本次展览上还有“全景龙门”虚拟漫游等线上线下活动。龙门石窟研究院专家还参加博物馆举办的讲座,首场讲座活动邀请的是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他将在30日开幕当天下午2点30分,从“坚持保护第一,夯实延绵历史文脉的鲜活载体”“深化价值阐释,凝聚坚定文化自信的雄浑底气”“坚持以文塑旅,形成感悟中华文化的生动体验”三个方面,介绍龙门石窟的保护传承之路。后期,大家还可以在线上看到他的讲座录像。
本次展览从本月30日起,在深圳博物馆一号专题展厅开幕,将一直持续到明年5月23日,后期还将推出线上展览等方式,让海内外观众都欣赏到这些来自龙门石窟的精美魏唐造像。(洛报融媒记者 李砺瑾 通讯员 高俊苹 李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