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奠基的主要区域,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何谓河洛?河即黄河,洛是洛水,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并称,古时也指洛阳一带。
河洛地区示意图 绘制 雅琦
人们常说,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奠基的主要区域,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河洛?河即黄河,洛是洛水,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并称,古时也指洛阳一带。
所谓河洛地区,就是黄河与洛水相交汇的这片广大区域。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在《史记·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居(君),皆在河洛之间。”这里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王屋山地处晋豫交界,南临黄河,是河洛地区的一座名山,主峰海拔1715米。《列子》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这里。相传当年黄帝大战蚩尤时,曾在山顶设坛祭天,因此王屋山主峰也称天坛山。
河洛地区的具体范围,学术界多有论述,一般界定为:以洛阳为中心,西到潼关、华阴,东至郑州、开封,南抵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北跨黄河达济源、晋南一带。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范围也会有所扩大或缩小,而非一成不变。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圈,则可涵盖河南省全部地区。其中,渑池、登封、巩义等与古洛阳血脉相连,文化上更是不可分割。
河洛文化孕育、诞生、成长、繁荣于河洛大地,既是黄河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徐金星先生认为,河洛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如炎黄文化、河图洛书、国都文化、史官文化、姓氏文化等,都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内容。
以史前考古学文化来说,在河洛大地上,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开始,到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再到夏文化,连绵不绝,一脉相承。
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诞生。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就升起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如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早已消失,只有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流传下来,且表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今年6月,洛阳获批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河洛大地生机勃勃,河洛文化正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现在,让我们撷取几个片段,来一睹它的风采。
根在河洛
陕西潼关古城,洛、渭、黄三河汇流处全景图
史前文化与王湾遗址
远古时期,河洛地区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
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新郑的裴李岗村而得名。它在河洛地区分布较广,如偃师的马涧河及孟津寨根遗址、妯娌遗址等,出土有石磨盘、石斧、石锤等石制器具,都是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遗址
在裴李岗文化之后,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它因最早发现于渑池的仰韶村而得名,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炎黄二帝就生活于这一时期。紧随其后的是河南龙山文化,夏文化与之一脉相承。
洛阳王湾遗址出土的黑陶镂空高柄豆
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龙山文化的标志则是黑陶。在洛阳涧西的王湾遗址,彩陶、黑陶均有出土,也是这两种文化传承有序的证明。
王城公园立石上的河图洛书示意图
河图洛书的传说
《易·系辞上》中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滥觞,也是河洛文化的源头及重要标志。
古往今来,人们对河图洛书有过种种解读。相传伏羲氏时,有龙马负图跃出黄河,伏羲依此而画卦;大禹治水时,有神龟浮出洛水,大禹据其背上的图形划分九州,治理天下。
河图洛书的传说发生在洛阳,今孟津有龙马负图寺,洛宁有“洛出书处”碑等。2014年,经洛阳市申请,河图洛书的传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告成镇的阳城遗址就在观星台不远处
禹都阳城与夏都二里头
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在河洛地区,其兴衰与洛阳息息相关。
史书记载,大禹是黄帝的玄孙,他因治水有功,被帝舜选为继承人。帝舜之子名叫商均,大禹想让位于他,就避居阳城。
阳城在嵩山之南,即今登封市告成镇。登封古属洛阳,《括地志》中称:“禹居洛州阳城者,避商均。”
后来,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夏王朝,开启了“夏传子,家天下”的模式,直到“伊、洛竭而夏亡”,今偃师二里头即为夏的都城。商汤灭夏后,又在东边不远处的“下洛之阳”建都,即今偃师商城。如果你想了解夏商文化,可以到这些地方看一看。
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雕像
周公营洛与礼乐文化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周王朝,两年后他就去世了。继位的成王年幼,便由叔父周公摄政。
摄政期间,周公做了几件大事,包括平定叛乱及营建洛邑、制礼作乐等。
周公营建的洛邑,一为王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一为成周城,在今洛阳汉魏故城附近。其中,王城是诸侯朝见天子的地方,置有九鼎,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成周城则是驻防军队、安置殷商遗民的地方。
随后,周公又在洛阳制礼作乐,规范社会,教化人心,奠定了周王朝的八百年基业。礼乐制度是儒学的源头,春秋时期曾“礼崩乐坏”,孔子还特意从鲁国来到洛阳,向东周史官老子请教礼乐文化。
嵩阳书院
河洛文化之“五大学说”
徐金星先生常说,“五大学说”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内容,与洛阳关系密切。具体来讲就是:儒家学说起源于洛阳,道家学说诞生于洛阳,佛家学说首传于洛阳,玄学兴盛于洛阳,理学创始于洛阳。
白马寺
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世人有目共睹。其中,东周史官老子因著《道德经》五千言,被奉为道家鼻祖。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又称释源祖庭。
魏晋玄学融合了儒、道学说,又称新道学。宋明理学则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学说,又称新儒学,其开创者为北宋时期的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
洛阳太学遗址出土的东汉熹平石经残片
史官文化与太学教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自古重视修史,史官文化就起源于河洛地区。
夏、商时期的史官,多肩负着天人沟通的使命,也称“巫史”。到西周时,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对史官职责进行了具体分工,并被后世沿袭下来。
历代史官多由饱学之士担任,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史学典籍。人们常说“六经皆史”,史籍也承担着教育功能,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以东汉时期的洛阳太学为例,这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规模宏大,大儒云集。汉灵帝熹平年间,学者蔡邕负责修史,为刊正经书文字,他刻印了著名的熹平石经,立于太学门外供人抄写、学习。
位于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内的景陵
姓氏文化与北魏迁都
姓氏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的符号,其起源可追溯到史前的母系氏族制社会。早期的姓为“女”字旁,如黄帝姓姬,炎帝姓姜。
“昔三代之居(君),皆在河洛之间”,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诸多姓氏的起源地。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民族融合,也对姓氏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北魏是拓跋鲜卑氏建立的政权,曾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自幼深受汉文化的熏陶,他迁都洛阳后,全面推行汉化改革,改汉姓就是其中一项内容。
《魏书》中记载,当时孝文帝禁说胡语,要求鲜卑贵族在朝堂上改说汉语,并将鲜卑人的复姓改为汉姓。以皇族的姓氏拓跋为例,孝文帝将拓跋改为元,他的名字也由拓跋宏改成了元宏。
与此同时,他还规定鲜卑贵族死后葬在洛阳,不能北还平城。今天,邙山上有孝文帝元宏的长陵、宣武帝元恪的景陵等,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画外音
嵩阳书院将军柏
气炸了肺的“二将军”
在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有两株古老的柏树。南边的一株斜倚在墙上,已经直不起腰;北边的一株虽然站得笔直,树干却已四分五裂,一看就是历尽了岁月沧桑。
这两株柏树,吸引了不少人围观。听说它们还有名字,一个叫“大将军”,一个叫“二将军”,人们更感兴趣了。只是,究竟哪个更年长些,一时还真不好判断。
55岁的郭先生是当地人,小时候曾随父亲住在嵩阳书院。他正陪母亲在这里游玩,听大家议论纷纷,就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他说,南边这株是“大将军”。当年皇帝来嵩阳书院,一进门先看见了它,就说这柏树真大,封它个“大将军”吧!“大将军”高兴得笑弯了腰,到现在也没直起来。
皇帝接着往里走,又看见一株更大的柏树,没办法,只能委屈它,封个“二将军”吧。结果,“二将军”气炸了肺,树干全都裂开了。
这还不算完。郭先生说其实后面还有株更大的,被封为“三将军”。有人好奇,就问:“‘三将军’在哪儿?”郭先生笑了:“‘三将军’太生气,自焚了!”
这当然是玩笑话。我们看了眼牌子,上面写着“二将军”的树龄,大约4500年。
中岳庙的鸽子
官道旁的鸽子
到登封中岳庙的时候,天有点儿热。
中岳庙外面的红墙有些斑驳,露出的砖棱上站着好几只鸽子。它们惬意地享受着秋日暖阳,随心所欲地在红墙上闪转腾挪,煞是好看。
同事正在拍照,有两只鸽子挑衅一般,飞来落到了他面前的石雕上。这下引起了同事的兴趣,他想抓拍鸽子飞起来的瞬间,但鸽子十分淡定,任他使出浑身解数,仍是一动不动。僵持了一会儿,一只鸽子才不情愿地扇动翅膀,飞过中岳庙前的一段唐宋官道,远离了我们的视线。
遥想当年,这条路上走过多少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欧阳修、司马光……都在这条路上留下过足迹,能日日在这里流连的鸽子,也是让人羡慕。
根雕老人
古寺古塔伴银杏
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历史悠久,但因远离大路,平时少有人来,这里显得较为清幽。
我们到达的时候,古塔在阳光下泛着微黄的光,旁边的银杏树还是绿的。记得几年前,一个朋友来这里,正值银杏叶黄,映着古塔,她只看一眼就沉醉了,说“美得让人想哭”。
银杏叶何时才黄?我问塔后房檐下的一位老人。他正坐在那里专注地做根雕,旁边有三只小猫相伴嬉戏。
老人抬头看看天,说:“快了,一到霜降,银杏叶就齐刷刷地变黄了。那时候特别好看,不过时间也短,黄上三五天,一遇风吹雨打,叶子就落完了。”
我心里琢磨,为了这极致的美,有机会还要再来一趟。(记者 张广英 记者 曾宪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