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二里头遗址所在的伊洛河流域的区域调查和多学科结合的综合研究,对该地区从仰韶时期到周代的聚落分布状况及其变迁得出了系统认识,为该地区史前到夏商周时期社会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二里头遗址所在的伊洛河流域的区域调查和多学科结合的综合研究,对该地区从仰韶时期到周代的聚落分布状况及其变迁得出了系统认识,为该地区史前到夏商周时期社会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近年,二里头遗址发掘在第四代考古人的努力下,新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九宫格”布局。他认为,这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族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族邑。它的发现意义重大,完全改写了人们对二里头遗址布局的认识,是对二里头遗址乃至夏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
“61年来,二里头文化的确立及其年代、分布范围的确定,让我们为研究中原地区夏时期的文化面貌及其社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该文化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定,以及分布区域的判明,使学术界认识到二里头文化存在的时空范围与文献记载的夏代后期重合,从而促使考古学界掀起了通过考古材料辨识夏文化的热潮。”王巍说,经过考古学界的热烈讨论,学术界的意见渐趋一致,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代后期的都城。
王巍建议,加大考古发掘工作力度,开展多学科结合深入研究。不仅要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还应与文献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有机结合,从更多视角研究二里头遗址和夏文化的内涵、特质、与周围地区的关系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加大宣传阐释力度,加强引导,答疑解惑,让更多考古学家的真知灼见被普及、传播,教育引导大众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记者 李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