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将至,如果你还没想好怎么度过,不如去行走黄河!
伊洛河入黄河处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如果你还没想好怎么度过,不如去行走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沿着黄河走一走,你不仅能领略自然风光的壮美,还能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体会历史的灿烂与厚重。
绘制雅琦
黄河那么长,该走哪一段?
从洛阳出发,西至灵宝、潼关,东到巩义、开封,都在河洛文化圈的范围内。河洛文化诞生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黄河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今 天,在这段长数百公里的黄河中下游的沿岸,还流传着河图洛书、黄帝铸鼎、大禹治水等远古传说,分布着人类从早期活动到跨入文明门槛的大量足迹。
行走黄河,这些地方不要错过。
行走黄河路线示意图
比如,在洛阳,孟津有龙马负图寺,是纪念人文始祖伏羲的地方;新安青要山为黄帝密都,炎黄二帝的母族有蟜(jiǎo)氏就生活在孟津到新安一带的平逢山上;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举世闻名,证实了“昔三代之居(君),皆在河洛之间”。
从洛阳往西到三门峡,渑池有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灵宝有荆山黄帝铸鼎原。再从灵宝往西到潼关,南下的黄河在这里转向东流,形成陕、晋、豫三省分界。风陵渡与潼关古城隔河相望,相传黄帝的宰相风后就葬在这一带,风陵因此得名。
从洛阳往东到巩义,伊洛河在这里汇入黄河,附近有被命名为河洛古国的双槐树遗址。再从巩义往东到郑州,黄河南岸的西山遗址也称黄帝城……
黄河是人文之河,也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现在,就让我们由西往东,自潼关至开封来走一走黄河吧。
遥望风陵渡——郭襄“一见杨过误终身”的地方
潼关古城与风陵渡
潼关地处陕、晋、豫三省交界,距洛阳约250公里。几字形的黄河在这里南下遇阻,折而东流,形成一个大转弯,也是陕、晋、豫三省的天然分界。
潼关古城位于黄河南岸,自东汉以来,经过多次重修及改建。其对岸有风陵渡,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郭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故事,据说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风陵渡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风后。相传风后是黄帝的宰相,曾发明指南车,帮助黄帝战胜蚩尤。他去世后葬在这里,称为风陵。后来,这里的黄河渡口就被称为风陵渡。
荆山黄帝铸鼎原,黄帝在此驭龙升天
荆山黄帝铸鼎原
《史记》中记载,黄帝曾“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并在鼎铸成后驭龙升天。
今灵宝市西的阳平镇有荆山黄帝铸鼎原,相传为黄帝铸鼎升天的地方。山上有黄帝陵,还保存着一通唐代古碑,上刻“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史书记载,黄帝“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该碑立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由虢(guó)州刺史王颜撰文,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袁滋籀(zhòu)书。
铸鼎原北临黄河,周围分布着西坡、北阳平等数十处仰韶文化遗址。从这里往东可到秦函谷关,它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附近还有观景台,可欣赏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壮美风光。
三门峡大坝下的砥柱石,石上“刻”着大禹的故事
三门峡大坝与中流砥柱
三门峡大坝建成于1960年前后,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三门峡的得名,相传与大禹有关。当年大禹治水来到这里,用神斧将高山劈为“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以疏导黄河之水东下砥柱,流至孟津,再到伊洛河入黄河处。
今天,三门峡大坝东侧仍有砥柱石。在其下游130公里处,黄河孟津段有小浪底大坝,两座大坝共保黄河安澜。
仰韶文化博物馆,史前文明在眼前
渑池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5000年到7000年,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彩陶为重要特征。当年为建设三门峡大坝,还在陕州古城南发掘了庙底沟遗址。这是一处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等,与黄帝时代所用器具比较一致。
现在,仰韶村的遗址旁边建有仰韶文化博物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史前文明。
新安青要山,黄河落日圆
青要山与黄帝密都
新安青要山为黄帝密都,最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
《山海经》相传为大禹治水时对山川地理的记载,虽涉及神话传说,却也有不少内容得到了《水经注》等的引用和印证。
何为“密都”?《说文解字》中说:“密,山如堂者。”《山海经》中称“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即青要山为黄帝都城之意。
青要山“北望河曲”,在黄河南岸。今天新安县北部的始祖山(也称南石山),就是它的一部分。
黄河新安段,苍苍流水郁郁青山
平逢山与有蟜氏
据《国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黄帝、炎帝。”也就是说,炎黄二帝的父族是少典氏,母族是有蟜氏。
《山海经》中说,有蟜氏生活在平逢山,这里“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大致就在今孟津至新安的邙山一带。
一般认为,炎帝生活的时代早于黄帝。他教人耕种,遍尝百草,称神农氏。黄帝则发明了文字和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
龙马负图寺,纪念伏羲氏
伏羲氏与龙马负图寺
河图洛书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其传说与三皇五帝有关,其中一位就是人文始祖伏羲氏。
《尚书》中称,伏羲氏为天下首领时,龙马出河,他因此画八卦,谓之河图。今孟津有龙马负图寺,即为纪念伏羲氏而建,相传也为河图的发现地。
洛书的传说则出自黄河的支流洛河。今洛宁长水有《洛出书处》等古碑供人追溯文明的源头。
伊洛河入黄河,瞧瞧河水的颜色
伊洛河入黄河处
伊河与洛河在今偃师境内汇流后,继续东流至巩义,汇入黄河。
伊洛河入黄河处附近有双槐树遗址,因其为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巨型聚落,又被命名为河洛古国。
这里地处郑州北部的西山遗址,也被视为黄帝所筑之城。一般认为,黄帝主要在黄河流域活动,其时代对应的是仰韶文化中晚期或龙山文化前期。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带你穿越3800年
从双槐树遗址向西数十公里到偃师,有距今3800年前后的二里头夏都遗址,二者在文化上一脉相承,都处于河洛地区的核心——洛阳盆地内。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沿着黄河走一走,你对它的了解会更深,情感会更厚。
蚊子“作陪”,记者在始祖山拍黄河
蚊子的盛宴
近水的地方,蚊子多。
在新安青要山一带拍黄河时,我们一直想距离更近些,到黄河边,却苦于地形不熟,总也找不到路。
李振学在黄河边指点地形
一天傍晚,正当我们要从始祖山返回时,遇到一位当地人——68岁的李振学。当时因为牙疼,他让家人买药去了,自己在路上遛弯儿。
同事停下车,向他打听怎么才能到黄河边。他热情地指点着,但山路难走,不容易说明白。同事邀请他上车一起去,他犹豫了一下,得知天黑前一定能回来,就同意了。
下了很大的坡,路上的坑越来越大,淤泥越来越深。李振学说:“就到这里吧,不能再往前走了,怕车陷进去。”
原来,他老家就在这一带,建小浪底水库时村子搬迁了。“蓄水的时候,这儿就是黄河边。”他指着脚下的位置说,“没想到现在水库正放水,水位低了好多,咱们没办法到河边了。”
能看得出,他也很久没来这里了。山边有一些破旧的窑洞,地上杂草丛生,成群的蚊子直往人脸上扑。同事停下来专注地拍摄,李振学则指着对岸讲解:“看,这儿是西沃,对面就是鹰嘴山。”
半个多小时后,天黑了,同事终于收工。他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这儿的蚊子真厉害。我穿着短袖,眼看胳膊上趴着六七只蚊子,操控无人机的手也不敢动。大概这儿平时没啥人,今天蚊子把我当成大餐了!”
每个人都被蚊子叮了好多包,不过李振学还好,他暂时忘记了牙疼。
灵宝黄河观景台
追逐落日的人
为拍黄河落日,在灵宝的时候,我们去了两次黄河观景台。
观景台距秦函谷关不远,我们在途中无意间发现它时,太阳还有些高。怕错过美景,同事先去拍摄了一阵,后来意识到再晚就拍不成秦关了,只好离开。
拍完秦关,天色渐暗。同事遗憾地说:“先来拍秦关就好了,拍完这里再去观景台,拍黄河落日就会好得多。”
既然这样,那就再去一次吧!
第二次到观景台,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余晖染红了天边,映得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也闪闪发亮。眼前,格桑花盛开,在微风中摇曳,孩子们笑着闹着,很多人在这里游玩拍照,直到华灯初上。
我们离开时,已是皓月当空,观景台上的人也散了。当然,明天这里依然会有很多追逐落日的人。
山路何止十八弯
渑池与新安交界,在地图上看相距不远。于是,离开仰韶文化遗址后,我们决定走省道,一来靠近黄河,可以随时拍摄;二来顺路能到新安荆紫山,如果跟上日落,还可以拍些很美的画面。
事实证明,242省道比想象中要难走得多。我们在大山中穿行,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头,开始还兴致盎然,后来就沉默起来,不知什么时候能把这几十公里山路走完。
太阳快落山了,想赶到荆紫山已不可能,连拍黄河的机会也很渺茫。人在车上被晃得头晕,终于前方出现一个村落,我去找人问路,顺便活动一下腿脚。
村民告诉我,这是渑池境内最后一个村子了,再转一个山头就能到新安。“你看,东边那座山上有玻璃栈道,那是新安县的黛眉山。”他说。
看到熟悉的黛眉奶奶庙,感觉很亲切
进入新安界,同事也来了精神,开始拍摄黄河进入新安这一段。山下有黛眉奶奶庙,是我以前来过的地方,一下子感觉很亲切。天色晚了,我们终于绕出大山,回到洛阳,真好!(记者 张广英/文 记者 曾宪平/图)
扫码欣赏首期《河洛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