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北广场上一派繁忙景象,施工人员正顶着烈日紧锣密鼓搭建央视中秋晚会舞台。火热的施工现场背后,应天门气势恢宏、雄伟壮丽,透出历史的厚重与智慧。作为今年央视中秋晚会的大型实体背景,应天门近日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6日,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北广场上一派繁忙景象,施工人员正顶着烈日紧锣密鼓搭建央视中秋晚会舞台。火热的施工现场背后,应天门气势恢宏、雄伟壮丽,透出历史的厚重与智慧。作为今年央视中秋晚会的大型实体背景,应天门近日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从原本叠压在地下的历史遗存,到如今备受追捧的“文化新地标”,应天门及其所在的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见证了洛阳推动大遗址保护持续发展的创新和实践,也逐渐“化身”为讲述华夏历史、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与窗口。
历史上的应天门,对中国都城建筑影响深远
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历经隋、唐、五代、北宋4个时期530余年。
在这座雄伟的城楼上,隋炀帝俯视过他的都城,唐高宗诏释百济扶余王,武则天发表了“登基演说”,唐玄宗接见了日本遣唐使。这里是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发生地,是洛阳历史和隋唐中原文化的重要证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对应天门遗址进行勘察;20世纪80年代发掘出应天门门道基石、城门洞与城台墩基;20世纪90年代探明应天门的阙形制为三出阙。考古人员据此判断,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组成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下部墩基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60米,城门进深约25米。在这样的墩基上建起高约35米的城门,其雄伟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它的重要形制体现在‘双向三出阙’上,两侧共六阙,城楼上有两重观,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最高礼制,天子才能享用。”洛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建筑形制对北宋和明清的宫城建筑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的应天门,为文化自信“代言”
2016年10月,洛阳启动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在遗址原址保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风貌,最大限度保持历史建筑的造型比例、尺度与色彩,与已建成的隋唐洛阳城天堂、明堂、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形成轴线,遥相呼应。去年9月13日,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宾,沉睡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真正从地下“走”到了地上。
如今,从南门进入应天门遗址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壁画——天街小雨,其展现了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从南至北依次是定鼎门、天街、天津桥、天枢、天宫、天堂。进入序厅后,可以看到一幅长达50米的大型壁画《应天长歌》,它以隋炀帝首建应天门、二圣宴乐、武则天登基大典、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批遣唐使以及宋代重修五凤楼五个故事,串起整个隋唐洛阳城以及应天门整整530余年的历史,为中外游客架起了探索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桥梁。
在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内,最吸引游客的,莫过于“一门三道”遗址展示。现场解说员介绍,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是在保证遗址本体绝对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上进行建设的,为此专门采用了大跨度异型钢结构建造承台,然后在承台上建城楼、朵楼、飞廊、阙楼等建筑。
实际上,除了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在隋唐洛阳城天堂、明堂、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内,千年前的柱坑或城门遗址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近年,洛阳加快推进隋唐洛阳城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探索创新保护展示模式,通过地面标识、模拟展示、覆罩展示等形式,让一处处遗址真正“活”起来。(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 (图片为资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