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天气雷达经改造升级,成为继郑州后全省第二部双偏振雷达。它的探测半径为230公里,西达陕西,东至开封,如同顶级设备,是强对流天气监测领域的顶级装备。我们平时能及时收到雷暴、大风、冰雹等突发天气预警,它功不可没。昨日,记者走进洛阳国家天气雷达站,探访这个“千里眼”是怎么工作的。
洛阳国家天气雷达站
日前,我市天气雷达经改造升级,成为继郑州后全省第二部双偏振雷达。它的探测半径为230公里,西达陕西,东至开封,如同顶级设备,是强对流天气监测领域的顶级装备。我们平时能及时收到雷暴、大风、冰雹等突发天气预警,它功不可没。昨日,记者走进洛阳国家天气雷达站,探访这个“千里眼”是怎么工作的。
突发性强、局地性强,预测强对流天气是世界性难题
“对洛阳地区而言,强对流天气在每年的5月到9月都会发生,其中,6月、8月多发,对它的预测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市气象台台长禹东晖说,强对流天气是指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biāo)线等灾害性天气,它具有突发性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天气剧烈、破坏力大等特点。
为什么说强对流天气预测属于世界性难题?禹东晖说,主要原因在于它突发性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行踪不定。有的强对流天气,从发生、发展到消散只有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水平尺度只有几十公里甚至几公里,“捕捉”难度较大,这也是气象部门在发布预警时,常把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定位到“局部地区”的原因。
不过,随着双偏振雷达的应用,气象部门对强对流天气的预警能力大大增强了。
工作人员在雷达站监控室监测
监测强对流天气,洛阳雷达升级成“千里眼”
从新区出发,沿王城大道一直往南,经过龙门山时,人们会看到半山腰上有个巨大的白色“足球”,我市气象部门预测强对流天气的“秘密武器”——双偏振雷达就藏在里面。
“你看,图上这片区域是暖红色的,说明这个地方降水比较强。”昨日,在雷达站监控室,机务员屈露燕指着电脑上的雷达回波图说。记者看到,回波图上的洛阳被密密麻麻的色块覆盖,有蓝、绿、黄、红、紫等不同颜色。
屈露燕说,不同的回波色块对应不同的降水强度,蓝色回波覆盖区域表示当地已被降水云系笼罩,但尚未出现降水。随着颜色加深,降水强度逐渐升级,当颜色变紫时,意味着降水强度已经特别大了,还可能出现冰雹。
“2012年,洛阳国家天气雷达站建成投用,今年5月,原来的单偏振雷达经过升级,成为继郑州之后全省第二部双偏振雷达。”屈露燕说,洛阳这部双偏振雷达可谓“千里眼”,其探测半径230公里,西达陕西渭南,东至开封,只需6分钟就可完成一次全方位扫描,自动生成回波图并上传。
在强对流天气监测领域,双偏振雷达算是顶级装备。屈露燕说,相较于单偏振雷达,双偏振雷达能明显增强对不同相态降水粒子的识别能力,比如雨、雪、冰雹等。
她打了个比方:单偏振雷达就像普通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比较模糊,记录的信息也有限,不容易识别云层中的粒子形态,容易造成误判。双偏振雷达就像双摄像头高清摄像机,画质清晰、记录的信息丰富,可谓“高清防抖滤干扰”,能准确捕捉强对流天气的强度、位置及移动变化,提高监测和预警精准度。
精准监测、快速发布,应对强对流天气更从容
双偏振雷达监测能达到哪种精准化程度?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陈红霞举例说,7月2日13时55分,市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预计未来6小时内市区、新安、孟津等地将发生雷电活动,局地伴7级以上阵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当天17时30分左右,洛龙区、涧西区、高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10分钟内降水量就达到了24.1毫米。
“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属于短时临近预报,这次预警提前三个半小时发出,已经算非常提前了。”陈红霞说,当天,当对流云团还在山西境内时,预报员就通过双偏振雷达监测到了,于是立即跟踪观测,通过分析它的路径和影响范围,提前发出了预警。
“总的来说,双偏振雷达能提高我们对定量降水、降雪估测的精度,增强对冰雹监测识别的能力,为更好地开展短时临近预警、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和气象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禹东晖进一步解释,要捕捉一次完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需要雷达、观测站、卫星、数值模式产品等提供的海量数据协同作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目前,我市已建成各级自动气象观测站250多个,可对全市范围内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分钟级观测。
预警发布还实现了快速化和多样化。禹东晖说,目前,当预测到灾害性天气可能影响我市时,市气象部门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向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等部门报告。
此外,得益于手机智能化和网络发展,除了预警短信,大家还能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推送的预警,“可能我们刚把预警发出去一两分钟,大家就通过手机收到了,进而提前应对”。(记者 牛鹏远 通讯员 郭换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