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人从河洛地区带到全国以至世界各地的不只有客家的民俗、语言,还有自己独特的建筑。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追本溯源,客家围屋这种建筑,是东汉魏晋时期河洛坞堡的移植。
客家围屋(资料图片)
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人从河洛地区带到全国以至世界各地的不只有客家的民俗、语言,还有自己独特的建筑。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追本溯源,客家围屋这种建筑,是东汉魏晋时期河洛坞堡的移植。
河洛地区的坞堡
坞堡,又称坞壁。《说文解字》:“隖(坞),小障也。一曰庳城也。”《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可见这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式建筑。
东汉定都洛阳后,庄园经济发达,为满足居住和手工业、养殖业的需要,贵族地主往往修筑坞堡式建筑。黄巾之乱后,坞堡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故吏、宾客的避风港。董卓之乱后,洛阳化为废墟,民众往往逃至山区,聚坞堡以自存。
曹魏建都洛阳后,迁各地民众入洛阳,并分散到周边各县。曹魏鼓励民众在洛阳近郊各县修建堡坞庄园。《三国志·杜畿传》注引《杜氏新书》载,魏明帝时杜恕“营宜阳一泉坞,因其垒堑之固,小大家焉”。一泉坞,在今宜阳三乡。《水经·洛水注》谓一全坞(即一泉坞)“在川北高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厢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全固”。坞堡组织具有浓厚的宗族共同体色彩。坞堡内的居民有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实行宗族聚居的,也有以乡党关系或宗族、乡党兼而有之聚居的。但是,其中以宗族聚居者或以宗族为基础吸收乡党等其他人员加入而组成者较为普遍。坞堡建筑规模宏大,一个坞堡的人数从一千多人到数万人之间都有,而以三四百户两千人左右者较多。
史学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说:“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西晋末年有两次大乱,即皇族内讧的八王之乱和匈奴人建立的汉国金戈铁马下导致的永嘉之乱。
匈奴汉国破洛阳后,残存之洛阳民众的出路有两条,大部分是南迁,剩余者筑坞堡以自救。郦道元《水经·洛水注》记载了洛水流域一些坞的名称,如洛阳西部檀山上的檀山坞、女几山附近的云中坞,洛阳东部的百谷坞、嵩山北麓的白马坞、白洞涧旁的袁公坞等。其中有些坞,郦道元还作了具体的描写,如檀山“四绝孤峙”,檀山坞就在山上;而金门坞所在金门山,“山多重固”;云中坞更是“左上迢递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故坞受其名”;百谷坞“因高为坞,高十余丈”。
坞堡的沦陷与民众的南迁
从永嘉之乱到西晋灭亡前后,弘农太守杜尹将太守府设在一泉坞,河南尹魏浚率众驻洛北石梁坞(今孟津魏家坡)。公元317年冬,刘聪命刘曜率军渡河南征,攻占石梁坞,魏浚殉国。其子魏该统领余众,迁至一泉坞。东晋加封魏该为冠军将军、河南尹、河东太守、平阳太守,督护河东、河南、平阳三郡。
公元321年,刘曜攻打一泉坞,魏该取得初步胜利后,乘机率大批民众南迁。公元328年,河洛地区的坞堡全部沦陷,驻扎河洛地区的东晋将军李矩、魏默等,带大批部卒、民众退往淮南。魏该、李矩、魏默是当时东晋在中原的三大军政集团,他们的南迁是西晋灭亡后,中原汉人有组织的最大一次南迁。
与北魏对峙的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是南朝少有的明君,他经营30年,使长江流域呈现繁荣景象。公元450年,刘宋北伐,西路军于当年十月攻入熊耳山区。分散在山区的汉族民众纷纷响应,组成五千人的“宜阳义兵”。但是,宋东路军兵败于滑台。刘义隆命令西路军班师,“宜阳义兵”及其家人随军南迁。这是永嘉之乱以来,洛阳地区又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
西晋末年到北魏前期,河洛汉人大规模南迁,形成客家人的第一批先祖。河洛百姓的大规模南迁,以后还有几次:隋唐时期、五代时期、两宋时期、明清时期。唐初陈政、陈元光率部入闽,又带去58姓军校在漳州落籍,后又带入84姓定居福建。唐末王潮、王审知率部34姓入闽。宋代有500多万北方移民定居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南宋末年,为避战火,又有143姓移居珠江三角洲。明清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带去大批中原士兵,清朝统一台湾后,由大陆渡海入台垦殖的百姓不绝于道,形成大陆向台湾移民高潮。目前,客家人有1亿人,其中,海外客家人总数为455万人。
独特的客家围屋
河洛民众大规模南迁,坞堡的建筑技艺也带到南方,他们仍保留自己的居住风格,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客家民居。典型的客家民居也具有河洛坞堡的特征,体现了其与古代河洛坞堡一脉相承的特征。
客家围屋,也称客家土楼、客家围龙屋等。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屋的踪迹。
客家围屋是具有坚固、周密的防御设施和功能的城堡式建筑。首先,它具有坚固、封闭的外围。客家民居不论其具体形制为方形或圆形,都具有这个共同特征,其外围墙壁均极其高大、厚重、坚固。其次,屋内还有许多其他相关的防御设施。不仅在房屋周遭设置隙望和射击的小孔,而且在屋中必有高大的角楼,用来登高隙望和射击之用。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长期被围困,而建造仓储,掘井凿池。巨大的客家民居所具有的这些防御设施和体系与魏晋河洛豪族大宅和坞堡中常见的建筑形制及其防御功能是非常相似的。
客家民居的规模非常巨大。客家民居在一个大屋之内,有房子数百间,能住男女四五百人。如此大规模的房屋,只有魏晋河洛豪族大宅和坞堡壁垒可与之相提并论。
客家居处制度也具有浓厚的宗族共同体色彩。客家人一方面继承中原大宅的居处传统,实行宗族的同居共财;另一方面又继承客家坞堡制度的居处传统,在宗族共同体的基础上实行小家庭制度,即同居异财制度。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客家人公认自己“根在河洛”,客家围屋的大堂前仍挂着“河洛先声”“根在河洛”“魂系中原”等思恋河洛的堂训。他们的民风民俗都源于河洛地区,他们的文化是河洛文化的一部分。(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