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嘀嗒,下小雨了。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昨日上午,在明亮的教室里,20多个小朋友围坐成一圈,一边专注聆听,一边用稚嫩的童声轻轻跟读,课堂上快乐无比。这是洛阳市启航幼儿园(洛阳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日常一幕。如果不是每个孩子佩戴着人工耳蜗或助听器,人们很难发现这是一所特殊的幼儿园。
老师在给听障儿童上课
“嘀嗒嘀嗒,下小雨了。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昨日上午,在明亮的教室里,20多个小朋友围坐成一圈,一边专注聆听,一边用稚嫩的童声轻轻跟读,课堂上快乐无比。这是洛阳市启航幼儿园(洛阳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日常一幕。如果不是每个孩子佩戴着人工耳蜗或助听器,人们很难发现这是一所特殊的幼儿园。
日前召开的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表彰了100个“残疾人之家”,洛阳市启航幼儿园(洛阳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是其中之一。30多年来,该机构本着“康复一名聋儿、造福一个家庭”的宗旨,尽心尽力为残疾人服务,已累计帮助3300多名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一个简单发音有时要教上百遍
昨日10时许,记者来到洛阳市启航幼儿园的听障儿童班时,孩子们正在上语言训练课。看到记者,孩子们立即热情地打招呼:“叔叔好。”清脆的声音,灿烂的笑脸,这些孩子看上去与正常孩子没有什么两样。
正在上课的老师马艳艳说,这个班的听障儿童年龄在4岁半至6岁,已经接受3年到4年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现在,借助人工耳蜗、助听器等辅助听力设备,这些孩子都能开口说话了。
31岁的马艳艳在该机构已经工作近10年,她自己也记不清到底带过多少个孩子。一年又一年,她见证了很多孩子的第一次发音、第一次叫妈妈、爸爸……
“人们常说‘十聋九哑’,这里所说的‘哑’,并不是不能说话,而是不会说话。”马艳艳说,一些听障儿童一生下来就听不见周围的声音,不能自然地通过听觉来学习语言。时间长了,这些孩子的声带僵硬甚至退化,最终导致不会说话。
记者注意到,马艳艳在给孩子们上课时,不仅要降低语速,还要付出超过常人的耐心,因为即便是一些简单的发音,一些听障儿童也要反复练习很多遍才能学会。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发音,要教上数十遍甚至上百遍,虽然有时会感到枯燥,但看到孩子能掌握好一个音节,能学会一首儿歌,我就会很高兴。”马艳艳说。
融合教育助听障儿童回到有声世界
圆形的、锥形的、长方形的……短短几分钟,小嘉(化名)和同学们就用零散的积木搭起一座小房子。今年5岁的小嘉是洛阳市启航幼儿园的一名听障儿童,这是他在该幼儿园参加康复训练的第三年,也是他在该幼儿园正常班学习的第一年。
近年,洛阳市启航幼儿园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残健融合式”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安排听障儿童分别进行半天个别康复训练和半天残健融合教学,融合教学的比例为10∶1,即10名健康的孩子和1名残障儿童共同上集体课、做游戏、吃饭。
目前,该幼儿园设有3个正常班,4个听障儿童班,在园幼儿160余人,其中听障儿童有90多人。
“实施融合教育,是为了让听障儿童在关键时期得到正常语言环境的刺激,让他们在语言恢复的过程中顺利过渡到普通教育环境中去。”洛阳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主任陈向斌说,该幼儿园制定了专门的课时表,让每名听障儿童都有足够的时间能参与到健康孩子的学习生活中。
“在融合教育的环境里,小嘉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有了明显进步,性格也活泼了很多。”小嘉的母亲张女士说,小嘉以前很怕生,现在在班里已经完全和同学玩儿在一起,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她很有信心。
努力让更多听障儿童融入社会
陈向斌介绍,洛阳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成立于1986年,是全省首家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聋儿康复科研机构,主要负责全市6岁以下聋儿的听力检测、语言学习训练、人工耳蜗术后培训等工作。2015年6月,经市编办批准,洛阳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加挂洛阳市启航幼儿园牌子。2016年6月,该园在洛龙区教育局申报并备案成为公办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及学前融合教育。
30多年来,该机构本着“康复一名聋儿、造福一个家庭”的宗旨,尽心尽力为残疾人服务,已累计帮助3300多名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使他们得到康复。
由于贡献突出,在日前召开的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洛阳市启航幼儿园(洛阳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被表彰为“残疾人之家”,为全省4个获表彰的“残疾人之家”之一。
“今后,我们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努力为听障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给予听障儿童更多的关爱,让听力语言康复这项工作被人熟知,让更多听障儿童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陈向斌说。(洛阳日报记者 戚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