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yì)第三、里仁第四……”昨日上午,琅琅的读书声不时从洛阳市河洛阳光家园启智服务中心传出,这清晰准确的诵读来自一群智力有障碍的人。
日间照料机构的老师(左一)在给学员们上课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yì)第三、里仁第四……”昨日上午,琅琅的读书声不时从洛阳市河洛阳光家园启智服务中心传出,这清晰准确的诵读来自一群智力有障碍的人。
洛阳市河洛阳光家园启智服务中心设在西工区上阳花园小区,是一家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托养服务的机构。近年,我市积极探索残疾人日间照料模式,目前全市已有两家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机构投入使用。这两家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机构运行情况如何?残疾人在这里能得到怎样的照料?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日间照料项目丰富,成残疾人第二个“家”
昨日9时许,当记者来到河洛阳光家园启智服务中心时,9名智力残疾人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上国学课。
“服务中心就像残疾人第二个‘家’,目前托养9名智力残疾人。家属每天9时把他们送来,这里有专人进行照料,17时,家属再把他们接回去。”该中心负责人曹艳峰说,服务中心有文化、美术、生活等方面的老师,开展康复训练、技能培训、文体娱乐等活动,智力残疾人在这里可以进行学习、交往,并尝试融入社会。
记者看到,墙上贴着一张课程表,上面详细地列着每天要上的课程,其中包括礼仪课、文化课、烹饪课、书法课、美术课、手工课、居家训练课等,多种多样。
曹艳峰介绍,洛阳市河洛阳光家园启智服务中心成立于2012年12月,起初主要为我市的智力残疾人提供培训、就业等服务。去年,该服务中心新增加了日间照料托养服务,服务对象主要为处于就业年龄段(16岁至59岁)但日常起居需专人护理的智力残疾人。
提升残疾人综合能力,减轻家庭负担
曹艳峰说,智力残疾人是一个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平时在家里,家长必须对其专门看护,开展残疾人日间照料托养服务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记者看到,服务中心设有培训教室、生活训练室、活动室、阅览室等。曹艳峰说,除了室内的学习和训练,老师们还要带学员参与社区活动,外出买菜、购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教他们学会遵守社会秩序,使他们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学文化、练书法、做手工……这些智力残疾人的生活忙碌而充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个性和能力都有了不小的变化。
22岁的小文(化名)是一名自闭症患者,随着慢慢长大,他的圈子变得越来越小:学校不能再去了,没有工作也没有朋友。去年年底来到河洛阳光家园启智服务中心后,他每天和大家一起读书、写字、参加户外活动,从前沉默寡言的他已经变得开朗不少。
推广类似模式,让更多残疾人享受贴心服务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我市目前有残疾人46.2万名,涉及130多万名残疾人亲属。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逐渐年迈,照顾残疾儿女变得力不从心。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我市积极探索残疾人日间照料模式,目前,全市已有洛阳市河洛阳光家园启智服务中心、西工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两家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机构投入使用,作为全市残疾人托养的试点。
为减轻这些残疾人家庭的负担,市残联按照每年实际被托养的残疾人人数给予每人一定的补助金,在此保障下,残疾人家庭每月只需再向中心支付部分托养费用。
“由于认知水平不足、社交能力受限,智力残疾人群体一直都是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的难点。”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两家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机构的功能较为相似,西工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托养对象主要为处于就业年龄段(16岁至59岁)但日常起居需专人护理的智力、精神残疾人,为其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等方面的服务。未来,市残联将推进类似的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全市铺开,为更多残疾人提供便捷的贴心服务。(洛阳日报记者 戚帅华 通讯员 崔婕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