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创新,加快产业创新,离不开“最强大脑”。在昨日举行的“2018聚力产业创新院士洛阳行”院士论坛上,围绕新材料、数字与智能技术、纳米制造技术等领域,院士们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为产业创新发展开出良方。
2018院士洛阳行院士论坛现场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创新,加快产业创新,离不开“最强大脑”。在昨日举行的“2018聚力产业创新院士洛阳行”院士论坛上,围绕新材料、数字与智能技术、纳米制造技术等领域,院士们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为产业创新发展开出良方。
干勇院士:发展新材料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
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物质基础。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技术与科技水平的前瞻性指标,对未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起着基础性作用。干勇院士认为,新材料产业将引领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基础材料产业是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发展基础,我国百余种基础材料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面临总体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应用领域尚不能完全实现自给等三大突出问题,迫切需要研发高性能、差别化、功能化的先进基础材料,推动基础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高端新材料是重大工程成功的保障,需要高端新材料核心技术全面突破的时代已经到来。干勇院士认为,我国正处在战略转型期,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环境承载能力,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转型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交汇时期,对新材料的战略需求特别突出,中国的关键工程战略性材料转向高端、加大国产化比重迫在眉睫。
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高性能分离膜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均是关键战略性材料的发展重点。此外,新型能源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电子陶瓷和人工晶体、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等均需加大创新力度,抢占发展先机和战略制高点。
李培根院士:创造市场需求,发力创新供给侧
“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那么,智能制造能为创新驱动贡献什么呢?
李培根院士认为,现在正在推进的一部分创新,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上现实的需求。应该有一些创新不仅仅是满足现实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市场需求。
创新驱动需要发挥政府的引擎作用,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时俱进地改变政府发挥作用的重点和方式。现在的发力点应该向引领性创新、创造市场需求的方向靠近。对政府而言,应该更多关注对想象的需求,这是引领创新的关键。
李培根院士说,数字和智能技术是手段,在企业推进智能制造、智能技术应用时,要紧密围绕企业目标,让数字和智能技术在创新的供给侧发挥作用。
实现创新驱动需注意什么?李培根院士建议,政府应把资金支持放在创新的供给侧,需要强力支持影响全局、原创的、引领性的产业。要投实务虚,多支持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对实体经济有促进作用的创新,对电子商务、金融、移动支付等方面的创新以服务性支持为主。
雒建斌院士:发展纳米制造,推动产业升级
雒建斌院士将中国的制造业强国进程分为“三步走”: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位居第二方阵前端;到2050年,中国制造业有望进入第一方阵,中国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业强国。
在推进建设制造业强国的进程中,雒院士认为,“中国制造”目前仍存在“工业革命挑战、技术封锁风险、核心技术缺乏、低端制造偏重”等一系列薄弱环节,为解决相关难题,大力发展纳米制造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
何谓纳米制造?雒建斌院士表示,作为制造业发展最前沿技术,纳米制造是纳米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桥梁,可以将纳米科学、实验室纳米技术与可制造技术、相关工业产品连接起来。这一“极高精度、极小尺度”的制造技术,应用涵盖面很广,其中一些典型技术,可在传感器、集成电路、超光滑表面加工等领域广泛应用,具有环保、精度高、效率高等突出优点。
展望未来,雒建斌院士还通过介绍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教研合一模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与市场结合“硅谷模式”等一系列高校科研机制革新,提出中国高校应进一步创新,建立更加成熟的科研转化机制,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产业升级。(洛阳日报记者 李冰 陈曦/文 常世峰/图 通讯员 任姣姣 刘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