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20日出版的《新洛阳报》上,刊登了一篇短小精悍的新闻佳作——《桌上的表》。文章虽短,却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解放军严明的纪律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人民子弟兵本色。
《桌上的表》连环画
1948年4月20日出版的《新洛阳报》上,刊登了一篇短小精悍的新闻佳作——《桌上的表》。文章虽短,却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解放军严明的纪律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人民子弟兵本色。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华东野战军3纵8师23团1营营长张明,该营后来被授予“洛阳营”称号。1948年3月,张明受命带领全营突击攻打洛阳。3月11日晚,我军发起总攻,战役结束后,张明连夜写成了《桌上的表》,记录了我军战士从攻克洛阳到离开,都没有人拿走一块无主怀表的真实故事。
这篇文章生动地表现了我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深刻揭示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必定夺得全国胜利的根本原因。这篇佳作还在新华社发了通稿,延安的电台也向全国作了广播。后来,军内军外、上上下下都知道了这件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文还被作为新闻作品的典范收入学校课本。
经典的新闻名篇,正是历史的见证。一篇短小的新闻,为何经久流传?郑州大学教授董广安认为,这篇文章紧跟形势,把握新动向,用事实说话。解放洛阳这场战役发生在辽沈战役之后、淮海战役之前,我军与国民党武装的最后决战已经展开,我军仍需要以舆论继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大的背景;在《桌上的表》写作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部队也开展“三查三整”运动,该文章符合党严格遵守城市政策和群众纪律的指示。
董广安表示,《桌上的表》题目、选材均较小,却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解放军严明的纪律和战士们不拿群众一阵一线的人民子弟兵本色。
曾经有不少人向张明打探采写体会,张明的回答朴实而深刻。他说,写报道不能离开当时的形势需要,要符合上级的指示、中央的号召;一定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选最有代表性、最生动的事例进行报道;要把人家的话尽量记下来,写作时也要尽量用人家的原话。
一篇经典的新闻之作,被历代传为佳话,其经久不衰的更是作品背后体现的人民子弟兵精神本色。(洛阳日报记者 赵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