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今,几经修缮,文峰塔擦去周身封尘,再展娇颜;古塔周边,新落成的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区,也成为古都洛阳又一张靓丽名片。这无疑是我市文物古迹保护与利用的一个成功范例。
文峰塔园区成为古都又一张靓丽名片
草木掩映、碧波环绕,如今漫步文峰塔周边,排排精致古风建筑,和随手就能定格出美丽画面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2011年至今,几经修缮,文峰塔擦去周身封尘,再展娇颜;古塔周边,新落成的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区,也成为古都洛阳又一张靓丽名片。这无疑是我市文物古迹保护与利用的一个成功范例。
1 话保护
几经修缮,“遗珠”再次成为美景中心
洛阳有句民谚:“洛阳有座文峰塔,离天只有丈七八。”
文峰塔旧时就是洛阳城内一处标志性建筑。据清朝地方志《河南府志》记载,明清时期,文峰塔附近还有一湖泊和一庙宇(现已废毁),塔、湖、庙交相辉映,形成了当时河南府城内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该塔始建于北宋,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依然留下了战火的印记。后因城市变迁,这座曾见证脚下土地昔日辉煌的古塔,渐渐被周边密密麻麻的民房掩盖了往日风采。
2011年,文峰塔纳入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几经修缮后,古塔风貌逐渐显现。今年,随着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区落户,这颗昔日掩盖于众多破旧民房中的“遗珠”,再次成为美景中心。
洛阳市古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古塔原貌,后期将对塔内的木质楼板、木质楼梯进行修复,并对塔顶部的塔刹进行维护。
而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意外发现的古城墙遗址,如今也覆盖了遮雨设施,新建了排水沟和木栈道,方便游客近距离观赏。文峰塔周边,夯土构筑的金元城墙遗址、大青砖构筑的明朝城墙遗址、小青砖构筑的清朝城墙遗址,以及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洛阳立德坊南营建新潭时,保留下的新潭码头岸基石等与古塔相伴相依,也形成了“一园游尽多个朝代”的独特景致。
2 聊利用
古风扑面,打造古都游玩新亮点
修缮后的古塔展现娇颜,而从一塔独秀,到一座占地70亩的俏丽园区落户,成为古都洛阳又一张靓丽名片,塔周边景观的打造也尤为重要。
“文峰塔东侧、北侧、南侧外扩20米划定保护范围,区域内不能有建筑出现,形成了现在的小广场;外扩为50米建设控制地带,该区域内新增的建筑要与古塔风貌相协调,并以古塔为最高点。”洛阳市古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持风貌一致,在古塔周边建设控制地带的“重塑”过程中,较多地借鉴了明清时期古民居的特点。
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坡屋顶是明清时期老洛阳民居的主要特色,而且不同于一般的四合院,老洛阳民居大多窄长,进深要比开间长得多。这主要因为洛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普通老百姓也有防守意识,所以将院落修建成窄长形。这些特点在如今文峰塔周边以明清风格为主基调的建筑中,都有体现。
“建筑风格有据可依,修建时,建筑的取材及建造方式也十分考究。比如那些不起眼的青砖,每一块都是从周边老房子上收集而来的。而在砌筑清水墙时,则采用石灰为黏合材料,与古建筑的建造方法保持一致。”该负责人表示,同时,在修建中,房屋间的小巷与街道,其宽窄、标高、名称等都没有发生改变,力求保持老洛阳古城风貌。
如今,漫步在文峰塔周边,排排精致古风建筑汇成街区,成为古都游玩新亮点。游人流连忘返,古塔周边的资源也被盘活了。
3 讲文化
感受非遗,游客还可动手参与
美景能吸引游人,独特的“内涵”能留住游客。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区内,一座“活态的非遗文化博物馆”应运而生。
国家级、省级百余项非遗传承项目在这里汇聚,“吃、穿、用、玩”应有尽有。游客能观摩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并动手参与制作,是园区的一大特色。
同时,高水旺、柴占柱、李景州等非遗传承人也在此开设工作室,对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及作品进行还原展示。园区西南侧的立德大讲堂还将定期邀请非遗大师,开设非遗讲堂。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交融,形成了文峰塔周边地区的又一独特魅力点。(洛阳晚报记者 李雨璐 通讯员 石智卫/文 记者 张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