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民拍老城摄影大赛征稿活动正在进行,在近日展出的优秀作品中,许多摄影师把镜头对准了文峰塔。这座塔为何能吸引众多摄影师的青睐,我们得先从它的“资历”说起。
伫立见证
文峰塔见证脚下的城池变迁
古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战争时期,文峰塔多作为守城的瞭望哨或炮兵观察所等,虽历经战火,但未遭到太大的损坏,我们看到的文峰塔基本为清代复建时的模样。
文峰塔虽未大变,但其所处的老城区域,在民国后却经历数次城市规划的改变和城池的变迁。
民国初年(1912年),河洛道尹公署和洛阳县衙,均设在老城内。县下设区,分为九区,当时城关(老城)为中区,中区下分四保:西南隅、西北隅、东南隅、东北隅,各为一保。
北伐战争后,“豫西行政长官公署”设于老城,署下分县、县下分区,当时老城为一区。一区包括四关:西工、马坡、北窑、塔湾等地区。区下分镇,城关分为五个镇:文峰镇、安国镇、柳营镇、问礼镇和邙麓镇。镇下设保,保下分街。
1931年,“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老城。1932年,国民政府由南京迁洛,定洛阳为行都,国民政府设在今老城青年宫处,行政院设于今图书馆街。
1937年“七七事变”后,洛阳老城频遭日机轰炸,破坏严重。1938年,河南省政府迁洛,部分机构驻在老城。抗日战争时期,洛阳为一等县,县下设乡镇,乡镇下设保甲。这时的“保”和北伐战争后期的“保”有所不同,它属一级政权,管理行政事务,分管派款、派兵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洛阳解放前夕。
民国时期《洛阳县志》记载:民国28年(1939年)12月,“抗战日久,敌势内逼,当道为国防计,为疏散计,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通令各县,城墙土基一律铲平”。不久后,洛阳老城的城墙全部被铲平,在原墙基础上修成环城马路。
1944年5月,日军侵占洛阳,城池被破坏殆尽。1946年,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豫西各县调集民工10余万,重建洛阳城墙。1948年4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克洛阳,洛阳市民主政府设于老城。(洛阳晚报记者 王若馨)
感谢老城区古城管委会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厚重老城》《洛阳老城历史文化之初步调查研究》、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洛书网”资料库
讲述一座城的过去,让您更好地理解它的现在。晚报“城市档案”或从一组照片展现街巷民俗,或从一块青砖揭开彼时文明……我们长期面向社会征集民国以来,与洛阳有关的人物、事件等线索,如果您有相关文史资料,或您是事件亲历者或其亲友,均可拨打电话18903881906或18211938773与我们联系,我们共同探寻潜藏在岁月深处的洛城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