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洛阳最大的“资本”。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是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的具体体现。我市如何利用河洛文化旅游节等重要节会,实现文化与旅游等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建言。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洛阳最大的“资本”。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是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的具体体现。
我市如何利用河洛文化旅游节等重要节会,实现文化与旅游等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建言。
牵手文化,唱响洛阳旅游“新曲”
北京游客于秀娟是一位历史爱好者。今年河洛文化旅游节期间,她有一项重要安排,就是追寻千年帝都浓厚的文化历史。她说:“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景点历史悠久,每个景点我都要看透品透……”
绚丽多姿的开幕式花车巡游,异彩纷呈的万安山旅游文化嘉年华,河洛味儿十足的河洛大鼓锦标赛……今年的河洛文化旅游节,我市精心策划了诸多文化旅游活动,把文化基因植入节会,唱响洛阳旅游“新曲”。
然而,纵观多年来的河洛文化旅游节,旅游和文化的融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市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唐景录认为,河洛文化旅游节应该突出“河洛文化”,也就是“根文化”,这也是吸引游客的亮点,需要下大力气抓好。
深挖潜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九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旅游业是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文化产业是五大特色产业之一。洛阳的文化旅游业怎样实现关键一跃?
市委党校副教授陈启明认为,旅游过程实际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过程,旅游产品包含的文化要素越多,诱发旅游者消费次数就越多。洛阳旅游要加快与历史文化、体育文化、乡村文化、生态文化等的融合,以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保亮建议:一是要站在全域旅游高度,做好文化旅游产业的顶层设计工作,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景区建设、文物保护和利用等规划有效衔接;二是要对我市的文化旅游业进行精准定位,高位谋划,对河洛文化进行深入整理、开掘和“二次表达”,打造河洛文化的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白马寺佛学、中国理学等文化体验园区,促进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要打造一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彦卿认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传承洛阳独具特色的“老雒阳文化”,其重要标记有“三雅”:“雅音”是最正宗、最地道的洛阳话,“雅食”是古代洛阳贵族阶层的一种饮食文化,“雅集”是古代洛阳士人的聚会活动。要多举办一些相关活动,并将其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打造来洛游客的新关注点。
深度跨界融合,创意要当先
我市提出,要积极促进文旅结合、农旅结合、康旅结合,使文化与旅游、生态、科技、创意、会展、体育、城建等深度跨界融合。
洛阳如何实现深度跨界融合,打造核心竞争力?业内人士表示,依靠创意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内涵和实现产品升级,才能跳出低成本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9月16日,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成都开幕,以洛阳博物馆东汉石辟邪为原型的“辟邪”系列文创产品萌翻了现场观众。这些文创产品的设计者遵循的原则是:要做自己愿意买、买得起的产品,更要做极富创意的产品。
“这个活动极具创意性,让洛阳能看、能玩、能带走。”洛龙区太康东路社区居民任小珂对2016洛阳旅游商品博览会暨“洛阳礼物”评选活动比较关注。他说,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洛阳礼物”,让外地游客把洛阳文化带走,对提高洛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很有意义。
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时丽茹建议,我市应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与融合,开发一批富有洛阳特色、便于携带、价格适中、能多次购买、有纪念意义的文创旅游产品,让游客把洛阳的旅游“带回去”,使其成为新的城市文化符号。
(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