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记者对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及体育活动场所进行了走访,发现我市公共体育设施还存在一些短板,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如何补齐这些短板,进一步推动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昨日,记者采访了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
加强健身路径维护
“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的供大众健身、娱乐使用的一系列体育器械称为健身路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健身器材。”洛阳市体育局群体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从2004年开始健身路径项目大范围配发工作,目前城市社区和行政村覆盖率已达100%。
该负责人表示,市体育局根据各受赠单位提交的申请,主要负责赠予配发健身路径并进行相关监督,日常开放时间、开放时长、维护管理等归受赠单位负责。
自2014年起,市体育局要求健身路径生产厂家在配发的器材上增加具备报修等功能的二维码,以此方便受赠单位、市民报修。但从近年的情况看,一些受赠方在健身路径的维护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该负责人表示,今后,市体育局将继续加大监督力度,并督促受赠方加强健身路径的定期维护,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
让体育场馆更惠民
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我市不断推进全民健身工作。2008年,我市在保证各运动队正常训练和承办、举办的赛事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开始实行公有场馆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在平时安排专门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但从目前来看,仅靠公有场馆难以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这是不少城市都面临的问题。
市体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市各类体育场馆数量有8000多个,其中不少是民营场馆,尽管其中一些“高配”场馆在设施、环境等方面设置优良,但由于投入较高,消费相对也较高,因此在让惠于民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该负责人表示,今后,市体育部门将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全市体育场馆更加惠民。比如,采用当下流行的“PPP”模式建设的新区体育中心体育馆副馆,通过“合建联营”实现多赢:出资方出资建设后获得特定区域一定年限的运营权以回本赢利,其他区域用于补充完善我市场馆资源,合同到期后场馆整体归政府所有,在这期间要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及赛事的承办、举办提供相关支持,最大限度地让惠于民。
完善设施推动全民健身
“去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体育产业联系点。同时,我市创建省全民健身示范市工作目前已进入验收阶段。”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在将来都可能带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红利”,为洛阳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便利。
该负责人表示,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体育局下一步将继续围绕“9+2”工作布局,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同时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力争使我市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目前,我市“全民健身日”和“全民健身月”活动已圆满结束,全年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及比赛45次以上的目标已提前实现,安装或更换体育健身器材工作正有序开展。
下一步,在健身路径方面,体育部门将加大监督力度,同时将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健身路径项目更新工作。在公有体育场馆方面,坚持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的同时,根据竞赛计划等体育工作安排,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给市民提供更多实惠。
(洛阳日报记者 马毓鋆 通讯员 沈鸿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