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全宝山北麓、松阳河滨的洛宁县下峪镇崇阳村,古代曾设崇阳关,明清和民国时期曾设崇阳镇。作为曾经的豫西名镇,这个山村有很长一段故事。
松阳河边崇阳镇
《水经·洛水注》:“洛水又东,松阳溪水注之,水出松阳山,北流注于洛。”松阳山,是全宝山的北峰,是松阳溪水的发源地。松阳溪水,又称松阳河,今名崇阳河。
松阳河全长23公里,从山口往北流5公里,进入群山环抱的松阳盆地,河水流出此盆地后向北流,在下河村东注入洛河。在古代,松阳河水量极大,可常年通航。松阳盆地,河山拱戴,居洛河、松阳河水路和洛卢古道之要冲,为熊耳形胜之地,古代设有松阳关。
松阳关,应是唐代以前所建,一直沿用至清代。松阳与崇阳谐音,故明代在这里设的镇,叫崇阳镇,松阳关又被称为崇阳镇关。《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九说,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设河南府卢氏县杜馆镇、永宁县崇阳镇、嵩县上店镇三巡检司”。这些巡检司,各设巡检、副巡检各一人,俱从九品,主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巡检司的军卒由官府招募,称弓兵。清代时,仍沿明制,在崇阳镇设巡检司。
明清的崇阳镇,在松阳河的西岸,有东西南北大街,东大街路北为巡检司衙门,对面为关帝庙。设东西南北四门,东门外的松阳河上建有一座铁梁桥,此桥用大方石砌成,桥孔上方穿插多根铁梁。
崇阳镇不仅是当时永宁西部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商铺酒肆林立,最多的是以收购药材、山货为主的商号。
匪首聚会报家仇
民国初年,豫西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破产或陷于赤贫的山民,主要有两条出路:一是落草为寇,成为刀客;二是依附于金钟罩等庙道组织。理论上讲,刀客侵袭的对象往往是富人,富人则借助庙道武装对抗刀客。实际上,刀客和庙道武装界限模糊,都是土匪。
1913年元宵节,邓县匪首李万如带五十多名匪徒混入崇阳镇,对仍留守的崇阳镇巡检司进行突然袭击,杀死巡检、副巡检和弓兵多人,然后洗劫了多家商户。经此浩劫后,崇阳镇成立民团。
当年,冯老七匪帮攻占了全宝山祖师庙,专门干绑票的营生,先后将几十名富豪和地主绑到山上,勒索了重金后才放回。冯老七闻知下峪村的地主董若愚很有钱,就在他到崇阳镇赶集途中将其绑架,让其家人三日内带五千两银子到山上赎人。由于数目巨大,董若愚之子董世武无法如期凑齐这些银两,请人到山上调解,想少交点赎金。冯老七大怒,将董若愚扔下悬崖,然后带人到下峪将董家抢掠一空,杀死董若愚全家十余口,只有董世武孤身逃出。
董世武逃到洛阳县府店街(今伊川县城),拜庙道头目孙殿英为师,被任命为庙道的小头目。次年,董世武回到洛宁,发展了一批庙道成员。他买通洛宁另一个匪首武鸿章,让他发下“英雄帖”,请冯老七等匪首在崇阳镇义兴长酒楼碰杆(匪首聚会)。
碰杆当日,冯老七带十几个匪徒如约而至,刚进酒楼,埋伏在这里的董世武部众,将十几个匪徒全部击毙,然后将冯老七绑到集市上,砍下其头。董世武带部众攻下全宝山祖师庙,收服了冯老七匪帮,成为洛宁较大的匪首之一。
满谷连山遍哭声
1944年3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以夺取洛阳为主要军事目标的河南战役是其第一阶段。5月7日,日军攻破龙门,兵临洛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弃洛阳西逃,日军在围攻洛阳的同时,分三路向西追击。
5月17日,日军侵占洛宁县城和长水镇。从洛阳到长水,日军制造大屠杀38起,犯下了滔天罪行。当时,第一战区后勤机关和洛宁的政府、学校已退至全宝山地区,长水是其进出的门户。因此,国民党军队各师团构筑洛河防线,欲阻敌于长水以东、洛河以北。
日军遂改变战术,沿洛河北岸西进,在下河村渡过洛河,欲一举攻克崇阳镇,守卫崇阳镇的是38军17师的两个连,只有两百余人。而日军是由坦克、骑兵、步兵组成的一个混合大队,有千余人。
5月21日,日军进攻至北坡寨,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次日中午,守军全部壮烈牺牲,日军攻陷崇阳镇。但这是一座空镇,因为人员物资已全部转移。日军恼羞成怒,将在北大街同兴昌商号搜出的一批地雷引爆,爆炸引起大火,将北大街23家民宅和商号全部焚毁。
趁日军进攻崇阳镇时,38军收复了长水镇,然后,迅速回师,欲一举歼灭崇阳镇之敌。日军闻讯,退出崇阳镇,在凉水泉与洛阳战地中学西撤掉队的49名师生相遇。
师生们见状,逃至白土嘴村一处破窑洞中躲避。日军用机枪扫射,又用集束手雷将窑洞炸塌。
38军一部赶到后,救出幸存的两人,共扒出47具尸体,连同北坡寨阵亡的200多名将士,合葬于松阳河畔一处高地上。至今,人们还称此处为哭山。因为葬礼之时,千余山民大放悲声,哭声震天动地。
崇阳镇经此大劫,商户四散,逐渐没落成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只有这里仍在传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崇阳垛子”,才能使人想起这个山村曾经的繁华。(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