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同海绵一样,能积蓄雨水并进入自然水循环,调节生态环境,这就是如今最为流行的海绵城市理念。6月1日,《洛阳晚报》记者从我市住建部门获悉,我市正式入选省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这样的美好愿景未来将在洛阳成为现实。
|
从示意图上看,未来三年我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将以洛河为中轴 (资料图片) |
|
城市如同海绵一样,能积蓄雨水并进入自然水循环,调节生态环境,这就是如今最为流行的海绵城市理念。6月1日,《洛阳晚报》记者从我市住建部门获悉,我市正式入选省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这样的美好愿景未来将在洛阳成为现实。
概念城市如同一块巨大的海绵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简单来说,就是防止城市雨天“内涝”和晴天“缺水”,从而实现城市水平衡。
洛阳城市建设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的城市几乎都是快排模式,也就是说雨水落到地面只能通过雨污水管网排出,当短时强降水量超过管网排泄能力时,就会出现城市内涝。我市每年汛期频频出现的城市道路积水,就是这个问题造成的。
“一方面是管道不够用,下雨时造成内涝;一方面是将七成以上的雨水白白流失,使城市在无雨时处于干渴状态——这种情况,未来将成为历史。”该负责人说,在海绵城市理念中,就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来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典型海绵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管网的负担自然就会减小,尤其对改造难度较大的老旧城区,就更容易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现状“海绵”元素已遍布洛城
《洛阳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虽然我市刚刚成为试点,但“海绵”元素早已遍布我市大街小巷。
2010年前后,我市在对中州路、凯旋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进行人行道改造时,曾创新使用透水人行道板砖。这种透水砖具备透水性,可以使路面积水下渗。
2015年,我市对丽春西路、太原路、武汉路、珠江路、西苑路进行人行道改造,除了使用透水砖,还创新使用了透水铺装工艺。市政建设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原有施工工艺中要铺设混凝土,但由于混凝土不渗水,所以上面铺设透水砖也没用。为了兼顾稳定性和透水性,经过反复实践,施工方采用无沙混凝土,这种混凝土颗粒大、渗水性强,也比单纯的机破碎石的稳定性强。
此外,新区在人工湖、地面停车场施工时使用了多孔砖,市内一些公园采用鹅卵石路、透水混凝土树穴等。这些公共设施已兼备部分“海绵”功能,在海绵城市理念里被统称为绿色基础设施。它们的作用是减少至少三成的暴雨径流量,延迟暴雨径流峰值5分钟到20分钟,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污染,补充地下水,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
规划建设58.6平方公里示范区
近日,经过省住建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联合组织的省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竞争性评审,我市正式入选省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
在本次申报中,我市以“水韵洛阳,生态宜居”为主题。目前,我市已编制完成了海绵城市专题研究报告,并在多项城市建设规划编制中积极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3年、5年、10年和15年的总体路线图。
根据建设计划,在未来3年时间里,我市将建设58.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在建筑小区、公园绿地、城市道路、河湖水系和排水防涝设施等方面投入专项建设资金。试点示范区域内将利用洛河、涧河、秦岭防洪渠、景观渠等城市蓄水净水系统,太康路、开元大道等市政道路的雨水净水系统,以及综合周山森林公园、洛浦公园、隋唐植物园等城市园林绿地,大学园区、体育中心等公共区域及居住建筑小区,通过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改造和提升,实现示范区范围内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3%的要求。
在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及相关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将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和运营方案,采取PPP模式进行运作,保障建设项目在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管理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我市将进一步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洛阳晚报记者 连漪 通讯员 王晓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