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川县城往东十几公里,有个许营村。村北不远,背靠万安山、前临曲河的一处园子,就是范仲淹的墓地所在地——范园。
范仲淹墓前雕像 (资料图片)
从伊川县城往东十几公里,有个许营村。村北不远,背靠万安山、前临曲河的一处园子,就是范仲淹的墓地所在地——范园。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自步入仕途以后,他不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为宋朝尽心尽职,而且以此作为家训,教育子孙。正因为范仲淹身体力行树家风,他的四个儿子都延续了范仲淹清正节俭的品格,为官之时以天下为己任,皆成名臣。
为母尽孝选葬洛阳
范仲淹是苏州人,在徐州去世,却为什么选择百年之后葬于洛阳呢?这得先从范仲淹的身世说起。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先娶了陈氏,后来又娶了谢氏。谢氏生下范仲淹后不久,范墉就去世了。孤苦无依的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到了淄州长山县的富户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改名叫朱说,这一叫就是20多年。范仲淹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去苏州认祖归宗,并承诺不要祖产,最终恢复范姓,改名仲淹。
范仲淹的母亲改嫁过,不能葬在范氏家族的祖坟里,如果把母亲葬在朱家的祖坟里,恢复范姓的范仲淹又不能和母亲葬在一起。因此,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后,被暂时葬于商丘。
在丁忧期间(当时的制度,父母身故须守孝三年),范仲淹去登封嵩阳书院讲学,路过伊川时去唐代名相姚崇及其母亲的墓地拜谒——姚崇的母亲也曾改嫁,去世后葬在万安山下。在这次拜谒后,范仲淹有了将自己的家族墓地定在伊川的想法。范仲淹决定效仿姚崇,把母亲葬在伊川,自己百年之后,也葬于此,陪伴母亲以尽孝心。
此外,范仲淹认为洛阳地势险要,具有王者之气。范仲淹生前曾几次向宋仁宗建议从开封迁都洛阳,他认为洛阳与开封相比,据险可守,更适合作为国都。虽然他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但他对洛阳始终情有独钟。
清廉自持教子严格
据《宋史·范仲淹传》载,范仲淹以清廉自持,不与世沉浮。即使他显贵之后,亦“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范仲淹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时,要回苏州老家接母亲来广德,因积蓄不多,下属为他筹集了路费,但他坚决不收。他说,自己有一匹马,把马卖掉后就够回家的路费了。
范仲淹不但自己为官清廉,对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他在朝中做官时,多次给苏州的家人写信,让他们告诫族中子弟要“清心做官,莫营私利”。他在《告诸子及弟》中说:“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他在《与朱氏》的信中也说:“居官临满,须小心廉洁,稍有点污,则晚年饥寒可忧也。”
范仲淹任参政知事后,可谓位高权重,薪高禄厚,他召家人于厅堂,当范仲淹看到满堂子孙一个个衣着朴素、袖藏经卷时,心里很高兴。他告诫子孙:“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当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
在给子孙留下的《家训百字铭》中,范仲淹训诫和要求子孙要“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生活节俭家风戒奢
范仲淹一生节俭,《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中记载,范仲淹做官几十年间,未增加一名仆役。不仅如此,由于范仲淹一生奔波各地任职,长期居无定所,直到死也没有置办一处宅第。
范仲淹不仅自己做到了清俭一生,而且特别注重教育孩子也要生活俭朴。他一再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忍穷”,甘于清贫。《宋名臣言行录》中记载:“范公常以俭廉率家人,要求家人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积养成名。”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结婚时,听说儿媳将饰以锦罗帷幔,范仲淹立即传训其子:“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于是,儿子和儿媳清俭成家。
范仲淹严教子女朴素节俭,对其子孙影响颇深。范纯仁曾深有体会地说:“唯俭可以养廉,唯恕可以养德。”
在范仲淹身体力行的影响及严格管教下,范家始终保持着俭朴的家风。《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范仲淹的孙子范正平小时候学习勤奋刻苦,穿的用的比穷苦人家的孩子还差,与普通人家的孩子一同在离城二十里的果林寺里读书,来回步行,用一把破扇子遮挡烈日,谁也看不出他是当朝宰相的孙子。
范仲淹虽清正节俭,却乐善好施,他把自己的大半俸禄及所得赏赐都用来接济别人,如创办义庄、周济穷人、赐赏部下等。一生为官的范仲淹没有钱财,以致一生贫困,最后“殓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真正做到了清清白白。(洛阳日报记者 戚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