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口是洛阳古城东南隅一条百米短街,它西至南大街,东接东和巷、西和巷,直通文峰塔,成为东南隅南区的重要东西道路。东和巷、西和巷交接口有一条北至文明街的南北街巷,名为中和巷,三巷并称人和巷。这些街巷,人文荟萃,是传统的文化街区。
水道口东是松岛
从南大街进入水道口街东行140米,出现一个三岔路口,往东南走十多米进入东西向的西和巷,若往北走则进入广平街。广平街是一条环路,北行三十米折向东,再行百余米折向北通往三复街。西和巷全长190米,东接351米长的东和巷,两巷中间是164米长南北向的中和巷。三条巷并称人和巷,名字出自《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名言。
广平街、西和巷中间有一片洼地,俗名煤渣坑。按《元河南志》所记,这是后梁大将袁象先的宅院,袁象先在此院中附建了寿安禅院。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说,北宋时此处成为宰相李迪的宅院,后来成为吴氏园。园中有大量松树、栝(guā)树,栝树亦称桧树,俗名子孙柏,是柏树的一种。园南边有台,北边有堂,东北有道院即寿安禅院。台、堂东部有一大池,池中有亭。东边有渠,引水注灌园内,清溪细流,形成了一片片水泊。这样,松树及亭、榭、台、堂就成了水中之“岛”,故有“松岛”之名。
金元时期,此地园林已毁,但湖泊仍存,人烟稀少。明朝时,对这里作了重新规划,在原松岛湖之北修建街道,命名为广平街。广平街西接南大街,东通中和巷。广平街南侧,即原松岛园,被建成望嵩书院。
望嵩书院西南角,建有文昌阁,阁南建祖师庙,阁庙之间为水道口街,此街的名字来自孔子语:“夫水……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祖师庙东偏南方向为五圣堂,五圣堂之东为西和巷。
西和巷南侧,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建观音堂,有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门廊三间,院内有井,汉白玉砌口,该庙十年前才被拆除。祖师庙也是同等规模,该庙于1927年被拆。
中和巷西侧为明代周南驿,驿西就是松岛湖。中和巷东侧为西磨墨池,即西莲花湖。西磨墨池南侧即东和巷,该巷东为文峰阁和文峰塔,阁塔之北为东磨墨池。松岛湖和东西磨墨池水系相通。
商风渐染古街巷
明末,周南驿、望嵩书院毁于战火。清康熙以后,经济文化得到恢复发展,水道口街、人和巷、广平街一带出现了一批世家大族。
清初,周南驿迁到了水道口街,乾隆《洛阳县志》记载,“周南驿,旧在县治东南,后改置南门内”“本朝额存驿马七十八匹”“驿丞缺裁,本县兼管”。其位置在水道口街以北、南大街以东、三复街以南、松岛湖以西一带。
明代的周南驿旧址则成为民宅,这里有孟氏书画世家,民国高祐《嵩洛草堂遗编》卷二说:“孟习欧,字庐陵,与弟习苏字眉山者,俱监生,事孀母能孝。兄弟同居三十载,自相师友,并工诗文书画。案:庐陵去今,百余年矣。至今中州言才子者,必曰孟庐陵。庐陵书画,三尺童子乐道之。”
清初,吕店温沟的温氏家族在望嵩书院旧址建立宅院,这就是乾隆《洛阳县志》中所称的温氏别墅,这实际上是一家内庄商号。温氏是大粮商和布商,在中原各地都有坐庄。所谓内庄、坐庄,指的是商号总部和分部。
晚清民国时期,这几条街巷是内庄、坐庄的聚居之地,最大的商号是隆庆泰商号,它在上海等城市派有庄客(驻外代表),以传递消息和进货。1937年年底的一天,该商号掌柜王万年提前得到煤油次日要涨价的消息,马上指示伙计,将震升长、合丰永等十几家所有存油,按当天市价套购五千多桶。次日下午上海煤油涨价消息到洛,每桶油上涨一元,隆庆泰净赚5000多元(银元)。
且觅古街之遗迹
抗战时期,日机多次对这些街巷进行轰炸,房屋街道损坏严重。抗战后及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的房屋,将广平街东段和西段都堵死,现西侧通往水道口街、东侧通往三复街的两段是原来的胡同。虽历经变迁,但这些街巷仍然保存了一批文物遗迹。
位于东和巷东头的文峰塔保护完好,这是一座古砖石塔,高约30米。五圣堂局部还存在,位于西和巷西头,明初创建,清光绪初年重修,坐西向东,为一阁楼建筑,长13米,宽4米。楼上供奉财神、火神、关帝、瘟神,楼下祀白衣大士,每年正月十六为香火会。
孟氏书画世家,只剩一所宅院,位于中和巷10号。目前,二门、正房和一部分厢房仍存,其周边几处院落,也同属此建筑群。晚清时,孟氏败落,卖给了寇、孙等几家。
望嵩书院旧址,位于西和巷8号。民国时期,刘茂恩在此创道德学社,这是一所义学。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西和巷小学的校园。望嵩书院原有三所宅院,现仅存一处,其二门、正房保存完整。该宅院北为松岛湖,湖西北侧有窑院一处,有两层窑洞一孔,为温氏别墅遗迹。
松岛湖东北,有牌坊一座,现砌在一工厂的房子中,立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坊额刻“思纶宠锡”四个大字,即感谢皇帝降诏书旌表。此牌坊,1960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名称是王家节孝牌坊。那么,这个牌坊是谁所立的呢?《嵩洛草堂遗编》卷二记载,乾隆二十九年前,受清朝历代皇帝旌表的洛阳王家烈妇只有五人,但符合节、孝两个条件的有两人:“王者宾妻黄氏,孝翁姑,立嗣守节。王宏毅妻胡氏,十九寡,抚孤事亲称孝。”她们在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被下诏旌表。此牌坊是为她们其中的一位所立的,或者为她们二人立,因为不排除她们同属于一个家族。(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