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明,一个需要我们在记忆中寻访的人:1953年8月出生在当地农家,中共党员。读至初中,当过临时工,乡文化站长。任过8年乡政府办秘书,5年潭头镇副镇长。1997年,他带领群众开发重渡沟景区,历经千辛万苦,将昔日穷山沟变成国家4A级景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被誉为栾川旅游的“拓荒者”、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后因工作出色被调任栾川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经过打听,弄清原来是南沟村的叶明亮敲了去。马海明立即带领村干部赶到叶家,找出了那块被敲掉的石头,不光对其罚款50元,还让他写了检查贴在大路口最醒目的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此,重渡沟再没有人动山上的一草一木。
历经千辛万苦,景区建成了,但是,重渡沟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钱也没有名气,怎么才能吸引游客到此一游呢?马海明召集大家开会:“宣传推介这事不用怕,没钱咱有门票,大不了鸡蛋换盐,两不见钱;没有资料咱先拿点照片,印点儿传单,只要咱肯下碴,不信没有游客来。”
会后,马海明马不停蹄,叫人跟他一起去洛阳一家大型企业联系,希望对方组织职工到重渡沟免费游。他们等了大半天,终于见到了企业总经理,把手提袋里的重渡沟景区照片给人家看,滔滔不绝地介绍重渡沟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对方完全是被他们的诚意和精神所打动,总算答应组织员工去旅游一趟。就这样,一家一家洛阳的企业被马海明说服着,洛阳人一批一批去见识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重渡沟美景,重渡沟旅游项目很快在洛阳旅游市场站住了脚。
马海明也有花钱的时候。听说郑州市要开一年一度的旅游工作会议,他拿钱印了一批重渡沟宣传册,赶到郑州要在人家的旅游会议上散发,这个想法被郑州市的同志理直气壮地拒绝了。“人家答应会后给咱组织几家旅行社,这就行了吧?”有人想退却。“不中,我们得让更多的旅行社知道重渡沟,客源才会多起来,市场才能打开。”马海明不甘心,“这样吧,明天一大早,咱们机灵点,早点溜进会场,悄悄在主席台上和所有座位上都放上一份宣传册。”
第二天会议开始,郑州市长指着面前重渡沟的宣传册说:“你们看看人家重渡沟风景区,人家是怎么做推介工作的,人家把宣传册都发到咱们会场上了!”市长对重渡沟人这股钻窟窿打眼的精神非常赞赏,在会上号召郑州学习他们这股韧劲,学习他们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劲。感谢郑州市长,他给重渡沟做了一次无偿的广告宣传。会后,有30多家旅行社与重渡沟景区签订了旅游订单,其中有10家旅行社率先组成了联合体,重渡沟景区一下在省会郑州有了知名度。
1999年7月10日,沉睡千年的重渡沟终于正式向游人敞开了怀抱。一大早,村民们都穿上最好的衣服,自觉地拿出扫帚,把入村的路扫得干干净净,迎接真正来自市场的游客的到来。当看到第一批来自洛阳市白马集团的游客们下了游览车时,马海明百感交集,忍不住一个人躲到了竹林深处,畅畅快快流了一把男儿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今儿怎能不落泪:几年来的辛苦、委屈、担心,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种种期盼,种种忧虑,全都在今天,在这一刻汇聚在一起,汇聚成两行热泪。
他把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处处为群众着想,一切对群众负责,“凡事都要挠到群众的痒处”,是他工作的不二原则。
重渡沟街上有个三岔路口,山泉从小桥下潺潺流过,一阵风刮过,路边的竹林沙沙地摇动。来重渡沟旅游的人乘车到三岔口,往西可到南沟,往北可到西沟。桥上,“风波桥”三个大字清秀有力,这是马海明亲自写下的桥名。
原先这里不是三岔口。景区开发时,按照规划,需要在竹林中设置一个三岔口,拓宽和新修公路。然而这样一来,势必要砍掉一些竹子。在农户眼里金贵的竹子,就是吃饭的饭碗,虽然旅游公司和村组干部商量,拿出了赔偿意见,但还是遭到了部分村民的反对。谁知道砍掉赖以生活的竹子,以后会怎样呢?有几个老百姓心里有底儿呢?
眼看着路修到了竹林边儿,群众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动。正巧,有一天栾川县长路过潭头,顺道来看重渡沟的景区建设。谁知,车刚一到岔路口,就被群众围了起来。
70多岁的贾道站在车前,拍得县长的车盖啪啪响,还冲着县长嚷嚷着:“马海明这是想弄啥呢?俺全凭这点竹竿挣钱,砍了俺咋过日子?”正说着,又一个村民扑通跪在地上:“县长啊,你可得为俺做做主!”
得知情况的马海明立即和贾文献商量,晚上召集农户开会,听取大家意见,帮大伙解决实际困难。
晚上,就在贾文献的家里,十来个人有坐有站,当屋架着一堆火。马海明还没开腔,村民王建设冷不丁发问:“马镇长,你把这个问题给俺解释解释,你说叫城里人来重渡是看竹看水,对不对?”“对。”“可你又非要逼着叫俺把竹子砍了,人家还来看啥?我咋恁想不通,也不知道咱老百姓都是闷葫芦?”“那我问你,你院子里种了棵牡丹,盖房子时正好上屋门要开在那里,你是把门换个地方,还是把牡丹起到旁处?”“那,那,那……”王建设一时语塞。马海明说:“不是说大家说的没有道理。但规划规划,就是要小局服从大局,牺牲小的利益换取大的利益。规划到咱的竹园,砍了咱的竹子,咱是为大局做出牺牲了,是为重渡沟开发作出贡献了,我们一定不会让大伙吃亏!”
众人一直商量到半夜,商量出了一个让大伙都满意的方案:两天内把村组里自然减员的家庭和户口迁出的人的竹园收回来,搭上村组原先撇下的小片竹园,分别补偿给这次的毁竹户。
马海明常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要让群众服气,就要挠在他们的痒处,实实在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游览路动工前,马海明以潭头镇政府的名义起草印发了《关于加强重渡沟旅游资源保护管理的通知》的文件,划定了保护范围。尤其对一些地方提出了不准放牧,不准砍伐,不准采石等。这一下,在村民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涉及有林坡的十几户农家,心里更是七上八下。他们聚在一起议论着:“一年就凭砍那几棵树卖俩钱,这下可好,就这不景气的财路也叫马海明给断了。”“靠山吃山,马海明不叫咱砍,把他工资拿出来给咱生活!”“是啊,我过去一年光敲水锈石还能卖几百块钱呢,这一下啥也没了。”“不行,咱得寻那个马大煽,让他给咱个说法。”
马海明听到这些风声,就去找他们聊天。马海明问大家:每户一年在那里可采多少木材,卖多少钱?有的说100多块,有的说200多块。马海明心里有数了,他说:“你们这些收入,一分钱都不能少,而且我的意思,得到的还应该比这多得多!只是咱要问旅游讨这钱,从游客身上讨这钱,山林保护好了,旅游开发起来了,大伙随便做做生意,都比你上山砍柴火挣得多!”就这样,村民一个一个地说着自己的疑虑,马海明一个一个详细地解释回答。马海明的开导就像夜里的一盏明灯,把大伙的心照得亮堂起来。
马海明说:“群众其实是最通情达理的,只要我们多从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替他们想想致富的门路,你实实在在给他们一分体贴,一分好处,他们就会真心实意地拥护你、帮助你,心甘情愿地配合你的工作。”
处处为群众着想,一切对群众负责,正是站在这样的立足点上,马海明创造了一种景区和农民相依相偎、共生共富的发展新模式,不仅受到了群众的真心欢迎,也得到了汪洋副总理的高度赞扬。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面对金钱与私利的诱惑,马海明严于律己。他说:“开发重渡沟,我从来都没想过自己咋吃咋卷!”
重渡沟景区开放后第一天,门票就卖了500多块钱。大家都欢欣鼓舞,照这个势头,每月的收入不仅可以顾住公司员工的工资,还能勉强维持住其他正常开支。
谁知第二天只卖了百十块钱!在以后的时间里,基本有了规律:周末两天还可以,周一到周五就不行了,甚至好些时候出现剃光头的现象。一个月算下来,收入不足一万块!
在现实面前,重渡沟的群众开始对旅游彻底怀疑起来。闲言又起:“这竹子也砍了,地也叫占了,以后情叫咱像马知了一样吃风屙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