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明,一个需要我们在记忆中寻访的人:1953年8月出生在当地农家,中共党员。读至初中,当过临时工,乡文化站长。任过8年乡政府办秘书,5年潭头镇副镇长。1997年,他带领群众开发重渡沟景区,历经千辛万苦,将昔日穷山沟变成国家4A级景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被誉为栾川旅游的“拓荒者”、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后因工作出色被调任栾川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8年前,重渡沟村是栾川县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图一)。而如今,随着重渡沟景区的建成,如潮的游人来了,重渡沟人富了,重渡沟村变样了,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国家4A级景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图二)。本报资料图片
>>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的就是洛阳的“泥腿子干部”马海明
□本报记者史家轩樊霞 本报通讯员翟耀
刚迎送过端午节来度假的人潮,重渡沟安静了许多。
沟旁的小街不宽,干干净净,两旁错落着一幢幢农家宾馆,三五根秀竹婆娑在房前。白色的墙,映着青绿的竹叶。门前,清凌凌的山泉从高处一路流过,坡上,翠绿的竹子密密层层,有鸟儿在林间叽叽喳喳。
59岁的李松发从自家院子出来,要去马海明的塑像前转转。塑像前,不知谁已经供上了香,一束鲜花放在碑前。
不止李松发如此,每年逢到清明和马海明的祭日,村民们都爱到马海明功德碑前献花上香,这已经成了习俗。
18年前重渡沟是栾川县一个穷困闭塞的小山村。李松发家当时只有三间土坯房,一年全家收入不到400块钱。“要不是马海明带领开发重渡沟,我们村现在还在卖竹子卖石头。”口气里是满满浓厚的感情。
马海明,一个需要我们在记忆中寻访的人:1953年8月出生在当地农家,中共党员。读至初中,当过临时工,乡文化站长。任过8年乡政府办秘书,5年潭头镇副镇长。1997年,他带领群众开发重渡沟景区,历经千辛万苦,将昔日穷山沟变成国家4A级景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被誉为栾川旅游的“拓荒者”、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后因工作出色被调任栾川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这样一名基层农村干部,曾经深情地说:“死后要用自己的骨灰去壮重渡沟的竹子。”2011年他去世后,当地老百姓自发捐款为他立碑塑像,建纪念园,用这种传统的方式来感谢他。
他走了,但他如愿留在了他深爱的重渡沟,看着这里的点滴变化,和舍不得他离开的老乡们朝夕相处。
人生应该追求什么?人生最大的财富又是什么?马海明的回答令人深思。
今天,让我们来倾听马海明。
开发重渡沟,是他矢志之愿景。即使经历一次次生死考验,面对无数的危险和苦难,他也从来没有打过一次退堂鼓。
走在重渡沟街上,一股文化味扑面而来,环翠居、翠屏居、桃花园、故人庄……一个个书香十足的名字跳入眼帘。
“这可多宾馆名字都是马镇长给招呼着起的,他说得让城里人一看就能被吸引住。”李松发憨憨地笑。
李松发家里盖起了三层楼房,有22间房,可以接待50位游客,一年收入近20万元。
在重渡沟,全村320多户人家,95%的农户都经营家庭宾馆,现在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家产超百万甚至千万的农户越来越多。
2013年5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来到重渡沟风景区调研,赞叹“在这里看到了深山区群众通过开发乡村旅游找到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认为“重渡沟模式在全国都很有意义,重渡沟创造的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重渡沟人记恩,随意问街上的一位村民,他们都不忘说上一句:“俺重渡沟有今天,多亏马海明!”